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471145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汽七中;李枫林,什么是课程?,课程:儿童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杜威) 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需求,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校本课程分为:显性校本课程和隐性校本课程(1拓展课程范围,2适应个别需要,3发挥创新意识)。,校本课程的意义,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第三:国家课程与学

2、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优势 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的办学特点。 课程开发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比较充分的把握校本课程的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能够使教师或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 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促进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减少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教师的自主权。 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1、校园文化是校本开发的基础 2、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前提 3、相信自己的教师

3、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一、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国际背景,近邻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个性发展创造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校本),英国,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了解社会的共同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

4、方面的发展: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英国是典型校本开发模式的国家),六项基本技能,交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 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种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

5、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各国改革的基本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进一步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成 就,1、初步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 2、初步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 3、教学实践中

6、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 4、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国内调查 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查。,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在涉及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选项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最好,选择该选项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相比之下,认为学生“公德”与“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只有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数仅约10%。 而搜集、利用信息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主与创造精神

7、等仅在515%之间。,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 的目标,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74 62 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46 33 政治信念 19 17 动手能力 17 12 公德 15 11 美的感受与技能 3 8 劳动态度与技能 3 3 自主创造 3 4 搜集利用信息 2 4 健康 1 3,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小学 79% 初中 90%,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 分离,缺乏整合。,

8、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课程内容远 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 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选拔功能,以选拔 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 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 等功能。 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不 适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一、 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 的根本理念和灵魂。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1、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

9、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 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 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三、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课程的功能,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授知识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案例: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搜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

10、证,如布票、粮票、邮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通过唱一支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艺术标准),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 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

11、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搜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析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那些?,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价,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来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搜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四、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11、课程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文化”, 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

12、的 生活相联系。 2、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 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 文化的营养。”,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声和光)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音的途径。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音的。,五、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13、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 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要 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1、与现行课程比较(各学科课时数),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 学科领域的综合化。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与儿童经验、 儿童生活相联系;不同学科间追求彼此的联系;新设综 合课(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 艺术)。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

14、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 1、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 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自我调控,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否定接受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六、新课程的实施策略,3、 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 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

15、现学生 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 率的提高。,一、 七、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1、转变对课程评价功能的认识。改变课程评价过 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 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2、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度;评 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一、 八、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1、 1、在观念上,要明确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 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2、 2、在管理上,实行分科与综合并行,由各地各学 校自主选择;课时不固定,只是给出各学科占 总课时的比例,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自主选择。 3、 3、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 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