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56445601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九.大精神党课讲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 重大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 变化,对各项工作都意味着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方略,描绘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这需要我们更加彰显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在新的历史条

2、件下,准 确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正确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 动纲领,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历史方位,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党的历史方位,即 党在时代和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认清党的历史方位,是党制定正确的理论、 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前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自身 建设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建设的成功推进,其前提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 把握历史方位;而党的建设的偏差失误,也都与在历史方位问题上认识的偏差 和错误密切相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党的 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 起来,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 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成功 地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党 的建设的要求,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 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成功地把党建设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使党成为

4、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保证发展方向、 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和各项工作切合国情实际、发展阶段的关键,也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科学的 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2理,也是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本指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我国社

5、会发展 的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外部条件等,精准把握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切实把思 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党和国家各 项工作。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由发展阶段决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 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 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 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 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6、、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 高收入国家迈进。特别是近五年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 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 54 万亿元增长到 8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成为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出口大国、重要对外投资国。2016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为 14.8%,比 1978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农业现 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

7、达到 1.2 万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 个百分 点,8000 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创造二战后一国 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严峻复 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 驱动,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2013-2016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2%,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增速位居世界主要国家前列。结构调整取得显著 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半壁江山,消费成为经济增长 的主要拉动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入

8、推进,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正在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 次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外延扩张向依靠提质增效转变,为经济长期 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业稳定增加,近 4 年 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 1300 万人,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 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 长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4%以下。贫困人

9、口持续减少。建立起覆盖全国近 143亿人口的社会保障网。人民生活在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 基础上,正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四)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 迅速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 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决维护以联 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积极倡 导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我国实施共建“一带 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杭州 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彰显了深度参与和

10、引领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 和能力。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也不再是国际秩 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复苏在艰难曲折中向前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但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 球性挑战加剧。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 交织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我们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抓 住用好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推动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11、、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三、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 要矛盾,是认清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此后一个时期,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提法没有坚持下来,阶级斗争被认为是主要矛盾。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重新回到党 的八大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指出

12、:“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坚持 这一论断,并始终致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过改革开放近 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有了很大 变化。社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飞跃,在很多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生 产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基本满足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产品大量出口、 “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最直观的表现可以从我们的食物供给上来看。1949 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 不到 420 斤原粮。如今,220 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 1 位, 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 800 斤左右,超过世

13、界平均水平。中国粮食的发展,最形象的说明就是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购4粮证等。1993 年,全国范围取消实行近 40 年的口粮定量办法,粮票、油票、 肉票、购粮证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2004 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一个 13 亿 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给率高达 95%,以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 口。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劲的 动力。杂交水稻育种世界领先,“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突破 1500 公斤, 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与杂交油菜等成功研发,等等。 目前,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人均水平。

14、禽蛋产量 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奶类总产量跃居世界第 3 位。水产品产量连续 20 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高铁、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 电动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一系列重大 技术和工程突破,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从“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行” 到“5G 引领”的跨越式发展,C919 大型客机首飞成功。这说明,我国社会生产今非昔比,“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符 合实际。同时,人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 再仅限于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有着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并呈现多

15、 样化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特点。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 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 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与之相比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出 来。部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公共服务有不少“短板”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等。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

16、这一判断与过去相比,既有重大变化又保 持了连续性,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 点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 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要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 提高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发展的充分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 会全面进步。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不断变化的特点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 位5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由邓 小平同志提出的,此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加以重申。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