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443530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分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讲解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 【解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原文:气候正

2、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解析:信息源于第一段,没有谁“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是说“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解析】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

3、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解析:信息源于第二段,原文说“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简单地理解为判断项中的“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不对;,【解析】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原文信息1: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原文信息1: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

4、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解析:信息源于第三段末,原文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 【解析】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5、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解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参考文章交代的出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可知,“气候正义”是“视角”,不是“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B 【解析】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

6、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原文信息: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错了,原文说的是“基本需求”“基本发展需求”。,(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46题。,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答案】B 【解析】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

8、无法解释”错误。,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答案】 (1)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答案】 (1)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2)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3)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备考策略】 小说阅读结尾题 一、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

9、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二、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10、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答案】BC 【解析】 A.原文为“

11、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E于文无据。,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4分),【答案】 (1)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2)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用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2、,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0.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3、,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11.B(姻亲与血亲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

14、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12.B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错,原文中是指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答案】(1)品性严肃

15、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

16、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 【解析】试题分析:B项第三句的重点应紧扣“衔枚”来分析。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故第三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说法错误,应该是作者自谦的表示。,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 【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