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430953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25.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 荣格、阿德勒、拉康,目录,CONTENTS,荣格与分析心理学,01,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02,拉康与文艺心理学,03,01,荣格与文艺心理学,荣格其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原典解读:心理学与文学,必要的评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JUNG (1875 1961),家庭,家庭,“卡尔的孙子” “牧师家的卡尔” 祖父(瑞士著名学者名医) 外祖父(巴塞尔大主教)彼此怨恨 父亲(神学博士 牧师 暴躁多疑) 母亲(笃信宗教 第二人格)科学+医学 神学+宗教 荣格,童年时代,敏感内向 孤僻幻想 (“小木人”)父母的争吵 缺乏玩伴 恐惧不安的小荣格 死亡和葬礼现实压抑转移进入梦境 搅醒

2、沉睡的精神世界,青少年时代,小学时光 神秘体验:昏厥病 休学6个月“这下可以不用上学了” 青春岁月 怀疑宗教 反感神学 耽于幻想 离群索居兴趣转向:哲学 自然科学,大学时光,大一:选择专业 神学or哲学? 医学 大二:父亲去世 学习+打工 清贫困苦对人生的价值 大三:再次选择 专修外科or内科? 神秘体验再次出现(餐桌暴裂 刀片碎裂 通灵少女) 克拉夫特-埃宾精神病学 (“精神病是人格病”)选择精神病学作为生命中要从事的职业,苏黎世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1900-1909 欧洲最负盛名的精神病医院:布勒霍尔兹利精神医院 首席助理医师在此完成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中的心理学和病理学1902 巴黎

3、之行 师从让内 1900梦的解析 一读二读 1905 高级医生 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学讲师 欧洲“著名的”“最有希望的”心理学家,1900年,进入苏黎世布勒霍尔兹利精神医院工作,语词联想测验与“情结”,词语联想测验是最早出现的心理学投射测试方法。它的做法是准备一张列有许多单词的表,单词表上应该包括较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金钱、方位、凶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单词,试验者读一个单词,让被试人回答由此单词联想到的内容,并记下他反应的时间。一个单词如果对被试人很重要,反应时间就可能延长,如果使用仪器,当时可以测到心跳、皮肤电等也随之而起的变化。将对这些单词的反应联系起来,就可能完成对一个人心理情结的了解,也证

4、明了人们所无法直接接触的潜意识的存在。,1903年,与爱玛劳森巴赫结婚,(右起)二女儿安娜、三女儿玛丽娅、大女儿阿卡莎、儿子弗朗兹,与弗洛伊德的爱恨情仇,1903年,成为弗洛伊德的公开支持者。 1907年,第一次会面,长达13个小时的谈话。 1909年,荣格的反叛弗洛伊德的两次昏厥。 1912年,关系正式破灭。,几位心理学家在克拉克大学,1909。前排左起:S .弗洛伊德,G.霍尔,C.荣格后排左起:A.A.布里尔 ,E.琼斯,S.费伦奇,二人关系评说,弗洛姆,弗洛伊德是个理性主义者,他之所以了解无意识是因为要控制和征服无意识。相反,荣格是属于浪漫主义的,具有反理性主义传统。他怀疑理性和理智,

5、代表着非理性的无意识对他来说是指挥的最深根源。在他看来,分析治疗的功能是帮助病人接触这种非理性的智慧源泉,并从这种接触中受益。荣格对无意识感兴趣是取一种浪漫主义的赞赏态度,弗洛伊德的兴趣则是取理性主义的批判态度。他们可以暂时相会,但有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走去,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学术高峰期,1913-1946年大师阶段 有名的学者和医生 1913-1916年 痛苦的自我分析 1920年 游历北非的阿尔及尔和突尼斯 1924-1925年 访问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 1926年 游历非洲的肯尼迪、乌干达等地 1937-1938年 受邀访问印度 1947年 退隐苏黎世波林根塔楼 1961年6月6日 病逝

6、于苏黎世库斯纳特家中,荣格的重要著作,荣格撰写大量关于人的个性、象征、神话、宗教和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心理类型学(1921)、心理结构(1927)、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人生诸阶段(1930)、寻找灵魂的现代人(1933)、集体潜意识的原型(1934)、集体潜意识的概念(1936)、心理学与炼丹术(1940)、论共时性一非因果性联系(1951)等重要的著作和文章。,荣格文集共9卷,270万字,由申荷永总策划,高岚主编,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荣格作品集。,荣格在库斯纳特的房子,荣格家的大门 门楣上用拉丁文刻着这 样一句短语:“不管召唤与 否,上帝无处不

7、在”,知人论书,原典解读:心理学与文学(节选),1、文学的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2、在艺术作品一节中,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艺术作品分为哪两种类型,其特征是什么?3、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差异?4、集体潜意识、集体人概念?,歌德浮士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荣格为文学的心理学研究确立了两个任务:一是解释一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二是揭示促使一个人产生艺术才华的因素。前者尝试运用心理学的手法去研究分析一件具体的艺术品,后者分析的则是作家这一活生生的,富于创造力的独特人格。文章即是围绕着“艺术作品”与

8、“诗人”,也就是作家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的。,荣格根据歌德的浮士德的上下两部,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文学作品分为“心理学式”的和“幻觉式”的两种类型。荣格认为,心理学式的艺术作品,“以处理取材自人类意识界诸如生活教训、感情的激动、苦痛与一般的人类命运为主,这些都是人类意识生活以及感觉生活的组合素材”。,与“心理学式的”艺术作品不同,“幻觉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不再是人人耳熟面详的”,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解释,“其本源是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它说明了吾人与洪荒时代在时间上的差距,同时亦给人一种只有明暗对比之超人世界的感觉。那是一种人类无法了解的原始经验,因而人亦常有受其驱使的危险。其价值与力量在于它的广大无

9、边。它来自无限,令人感到陌生,冷峻,无边际,魔力,光怪陆离”。,荣格对这类作品的幻觉经验的心理学来源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与弗洛伊德相左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类幻觉式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仍然是个人经验的反映,只是一种病理性的变态反映。荣格则认为,这种解释的问题是剥夺了此类经验的“原始性”。荣格认为这类经验常常“今人与暖昧的形而上学与秘教联想在一起”,并与“原始经验”有关。荣格把原始经验视为诗人的创作源泉,是诗人为原始经验所加上的一层神话意象的外表。荣格还进一步把幻觉的内涵定义为“集体潜意识”,这是一种“某种经由遗传而塑造成形的心灵气质”,而人类的意识便是由这集体潜意识中生成的。,在“诗人”这一节中

10、,荣格首先辩驳的也是弗洛伊德对作家的解释。弗洛伊德是从艺术家极为隐秘的个人经验出发研究艺术家如何创作出他的作品的,并将写作的根源归结于心灵生活中的症结。与这种看法不同,荣格认为,作者的个性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并非很重。荣格将真正杰出的艺术家称为“集体人”。,一、关于艺术创作,“他(指作家艺术家)的手被捉住了,他的笔写的是他惊奇地沉浸于其中的事情;这些作品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形式,他想要增加的任何一点东西都遭到拒绝,而他自己想要拒绝的东西却再次被强加给他。在他的自觉精神面对这一现象处于惊奇和闲置状态的同时,他被洪水一般涌来的思想和意象所淹没,而这些思想和意象是他从未打算创造,也绝不可能由他自

11、己的意志来加以实现的。尽管如此,他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他自己的自我表白,是他自己的内在天性在自我昭示他只能服从他自己这种显然异己的冲动,任凭它把他引向哪里。”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关于艺术创作,“很可能诗人,当他显然是在自己内心中进行创造并且创作出正是符合他自己自觉意愿的东西的时候,却仍然被(无意识中的)创作冲动所操纵,以致他根本意识不到有一种异己的意志诗人们深信自己是在绝对自由中进行创作,其实却不过是一种幻想:他想象他是在游泳,但实际上却是一股看不见的暗流在把他卷走。”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二、诗人与作品的关系,“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艺术家的个人生活

12、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帮助或阻碍它的艺术使命而已。艺术家在个人生活中也许是个市侩、循规蹈矩的公民、精神病患者、傻瓜或罪犯;他的个人生活可能索然无味或十分有趣,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作为诗人的他。”“我们怎能怀疑,可以用来解释说明艺术家的,不是他个人生活中的冲突和缺陷,而只能是他的艺术。”“艺术家是客观的和无个性的、甚至是非人的或超人的,因为作为艺术家,他只能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一个人。” 心理学与文学,作为艺术家的个人(the man as an artist)和作为个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a man),三、艺术的原型性质和补偿功能,艺术作品“激动着我们,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

13、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一千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征服,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着加以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和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避开灾难,度过那漫漫的长夜。”,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荣格我与弗洛伊德之异同,第一,弗洛伊德的学说不是谈健全心理者的心理学,而荣格自己则是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入手的。 第二,与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假说上的差异。 第三,弗洛伊德无法理解人类的宗教经验,而荣格自己认为能够理解宗教经验并对其十分看重。荣格把人类的

14、宗教经验视为人类要恢复其有意义的精神生活,并维护肉体与精神的平衡。,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尽管它包含了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P35) “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些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

15、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岛之比方,露出水面的小岛是人能感知的道德意识;由于潮去潮来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到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荣格的意识层次,(一)意识:人格的最上层一面,能被人觉知,如我们多觉察到的记忆、思维和情绪等。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人适应周围的环境,自我则是意识的中心。自我通过对心理材料的选择和淘汰,保证了人格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意识自我的选择性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心灵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功能。二是经验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的程度。三是个性化所达到的程度。四是经验的强度。关于自我的形成,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在荣格看来,自我不

16、是从原始伊底分化出来的,而是从身体需要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开始的。,荣格的意识层次,(二)个人无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要比意识大。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个人无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的领域,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结。情结“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聚集物”。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并不一定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作为人的心理能量和动力起点,引导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荣格的意识层次,(三)集体无意识: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记,由种族先天遗传,而非后天学来。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它们都能驱使人做出某种行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这种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荣格把本能视为受潜意识决定的生理内驱力,而把原型视为受潜意识决定的心理内驱力;本能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而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