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理想主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30687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理想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国理想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国理想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国理想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国理想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理想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理想主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理想主义德国理想主义历史背景历史背景19 世纪中期以前的德国与苏格拉底时期希腊的情形非常类似,仅仅是一些处在夹缝当中的小公国,西部是超强的法国,东部是受人们鄙视的斯拉夫“野蛮人”。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在 19 世纪最后的 20 多年之前既不是一个帝国,也不是一个殖民强国,也因此他们并没有受任何文化、宗教或者人种优越性意识形态的约束,而这一点恰恰是作为一个殖民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德国知识界当然不缺乏这种自我优越性的情绪,但是这些不是这种政治状态的一个充分条件。正如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所说:1770 年以后的几十年,德国第一次创造性地与英国和法国一起并肩对整个欧洲文明作出了贡献,并且在某些领域有着比

2、英法更多的成果;同时他们仍然只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一个统一有序的国家。由于政治上的欠缺,他们的民族主义不仅在文化成就上得到安慰,并使得他们给予了文化高于政治的评价很明显,德国发展了数量众多的哲学传统,这些传统反映了它们特殊的历史状况,在此我把它们总体上命名为德国理想主义。其理论核心和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分,坚持精神优于物质而处于首位。德国理想主义开始于 18 世纪德国启蒙时期,这种学说后来由康德、赫尔德(Herder)、黑格尔以及文德尔班(Windelband )等人继承发展。1887 年,这种学说的一部分被博厄斯带到了美国,尽管在他之前德国理想主义已经扎根于德裔美国人社区。正是在这些德

3、裔社区里,博厄斯培养了他的第一批学生。博厄斯和他的学生在 20 世纪创立了独特的理想主义式的美国人类学,这主要归功于德国的学术传统,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传统。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中,德国理想主义发展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系统,在这里我们所主要关注的是理想主义传统中与历史和文化有关的部分。我们会看到这个传统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1870 年以前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学术和哲学,而不是政治和技术。德国人也提出了一种进步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类的心智或者说精神的逐步解放,而不是技术或者社会制度的发展。正是这一点使得德国哲学家们能把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放在这些不同的进化理论图式的顶端,就像所有进步主

4、义理论倡导者所做的一样(参看第二章)。我会在后面论及历史普遍主义的传统时提到这一点。第二,由于德国已经遭受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宗教战争,但是从来不曾被彻底征服过,因此他们的进步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如弗兰克曼纽埃(Frank Manuel )所指出那样:教育来不得半点儿戏。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苦恼。”第三,由于他们界定他们自己重于文化和语言而不是用政治观点,德国人尤其对各民族之间差异感兴趣,他们用环境和历史的观点来解释这种差异。这种观心就是有关民族和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概念,后者指的是包含在语言和文化中的独特和永久的精神。这在后面的历史特殊论中提及,这种理论与历史普遍主义并存于德

5、国哲学。由于他们仍然是宗教信仰者,这使得他们的哲学观点高度重视道德。综上所述,18 和 19 世纪的德哲学观点极大的不同于我们在第二章谈及的法国哲学。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理想主义”这个专有名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或者公认的定义。最狭义的意思应该是指理想发展阶段中一个具体的较为短暂的时期,该时期始自康德(1770 年)终于黑格尔(1831 年)。最广泛的含义是指一种向唯心主义(mentalism)和理想主义种思想从启蒙时期哲学到当代德国哲学都非常显著的发展的趋向。广义理想主义不仅仅限于经院哲学家使用,在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诗歌中,莱辛(Lessing)、席勒(Schiller)和歌德

6、(Goethe)等很多著名作家的文章中出现过,这些作品也都受到 19 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人的热爱。最终,理想主义在德国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更多的是得益于诗人而不是哲学家,因为诗人是面对广大人民进行写作,而哲学家所写的则只有他们彼此可以看懂。在本章,理想主义一词取其广义。但在此有必要重申的是,本章所关注的重点是德国理想主义中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相关的部分,其他与知识、真理、道德以及美学相关的理论将不涉及,尽管德国哲学体系的建立者们也同样提及这些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个词。本文所说的“德国人”(German)并不是用来指单独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指中欧所有讲德语的居民。1870 年以前,他们包括

7、10 多个国家和侯国的臣民,后来才被分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且不提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的大量德国人。也因此,“德国人”在这里是指讲德语的人,希望奥地利和瑞士的读者不要因为被包括进来而觉得受到冒犯。德国启蒙运动和历史哲学德国启蒙运动和历史哲学德国理想主义者的哲学是根源于他们所称的德国启蒙运动,这次运动与法国和苏格兰的运动几乎同时并同源。其奠基者是法哲学家托马西乌斯(Christian Thomasius)和沃尔夫,他们的作品我们已经在第四章大致提及。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所看到的那样,托马西乌斯和沃尔夫同意他们的法国和苏格兰同行们所提出的普遍乐观主义和理性主义。但是到 18 世纪中期,德国启蒙运动哲

8、学开始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它保留了该理论奠基者的理想主义思想,但是逐渐地拒绝接受他们所特有的那种实用理性主义。当时德国还没有完全从三十年战争(1616-1648)的破坏中恢复过来,这一点在学术和政治生活中都有所反映。德国思想家既没有法国人那种狂妄的自信,也没有苏格兰人那种道德上的确信。相对于法国人和苏格兰人而言,他们不轻易把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对自然和事物的真谛进行哲学上的思索。正如曼纽埃所讲:“政治休眠期使德国人变得爱思索和更富有想像力,他们很少遵从定式,同时又不像法国人那样感性。”这种哲学上的思索引起的共鸣贯穿德国哲学的始终。德国人喜欢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正如彼得瑞尔(Peter

9、Reill )所说的那样:“有关历史的公认理解模式是掺杂古典的、中世纪以及人文主义元素的不稳定的混合,并且在这种模式中充斥着基督教对普世性历史(universal history)的传统看法并受到其限制。普世性历史不仅提供了诠释选择事实的方法,同时还为不同时期的划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框架。”与法国人一样,德国人认识到了这种模式的陈旧,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如果去除基督教的传统诠释的话,那些记录的事实也就失去了明显的意义。与法国人相比更甚的是,德国人大部分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因此他们认为应成为历史上道德的模式或典范。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看到的,法国人和苏格兰人同样着迷于对历史作出新的理解。然而,他们的

10、历史哲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进步。他们通过创造自己的事实来避开“事实”这个问题,通过撰写推测的史前史来协调进步的信仰。但是德国人,至少在哲学上不能被称为先验主义者。不像苏格兰人和法国人那样给历史强加一些秩序(order on history),德国人试图在历史中寻找这种秩序(order in history),部分通过经验发现,部分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像贝瑞曾经写的,他们要做的是:“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民族历史的叙述,并特定的历史范围,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人类普遍历史中不再孤立并具有一定的意义”正是这个原因,推测的史前史在德国并不像它在法国和样大行其道。在这里没有必要对德国启蒙运动时的各个哲学家一一

11、赘述,因为在 18世纪末期,他们的影响几乎已被康德所提出的新的先验主义哲学体系所代替了。但必须指出的是,总的来讲,德国启蒙运动时的哲学家们为以后历史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历史哲学一方面是从他们特有的理性主义发展来的也是对这种理性主义的反映。他们最为永久的贡献就是指出“社会是由其成员的感情、信仰、理念、心智、思维所控制的。这种公众的情感体现在习俗、语言、规律之中,并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或特征”。换句话讲,德国人眼中的历史包括了文化或心智的历史,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和政体的发展。二元论原则二元论原则就像我们在第四章里所看到的,西方哲学的思考大多是一元的。德国人发展的历史哲学还被贴上了理性主义和进步主义

12、的双重标签,常常把它与法国和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相比较。然而这种比较并没有将事实解释得更清楚,而是更模糊了,因为理性和进步对于法国、苏格兰与它们对于德国有很大的不同。法国的历史观是社会的和实用的,进一步讲是唯物的,苏格兰的历史观也大致相仿,只不过程度稍轻。而对于德国人来讲,历史则是个体主义的和心智主义的。法国人把人类定位于自然秩序之内,德国人则把人类从自然法则中分离出来,其结果就造成了德国人把历史看作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过程,没有太多外在的影响。进步对于法国人而言是由社会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则是由个人心智的不断启蒙来衡量。在法国和苏格兰的系统中,理性是达到实际结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13、,德国人则认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另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则是现实的世界(world in being)与成为中的世界(world in becoming)的差异,这也是最初由德国哲学家提出的一种哲学区分。法国人的理性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人一直就是理性的生物,并且通过这种理性逐渐地实现对自然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控制力。然而对于德国人来说,人类并不是一贯理性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不断从传统和神话束缚中逐渐解脱的结果。因此就法国人和苏格兰人而言,理性就是用逐步提高的对自然的控制力来衡量的,而对于德国人而言,它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控制力来衡量的。乌托邦对于法国人和苏格兰人而言是一个具有理想民主的社会秩序的世界;对于德国人而言,那个世界是一个人的精神完全自由的世界。精神自由也就成了德国理想主义的一个口号。也因此德国哲学包含着一个逻辑悖论。当理性被认为自身就是目的时,它对于其自身而言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就像古代人眼里的世界的规律性。德国哲学所接受的理性主义,更多的不是实践而是崇拜。因此德国哲学既是理性的又是神秘的,换句话说既是理性的又是反理性的。我认为正是这种特质使得有着实用主义思想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很难接受德国历史哲学,包括本文作者在内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