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24120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民居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客家民居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客家民居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客家民居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客家民居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民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民居(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家民居 一、客家民居的名称 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 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 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 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 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 “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 “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 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不同的俗称容 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 居统称“客家围

2、”。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 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 ,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 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除此之外还有:泉州 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 50 米的长方 形建筑,高约 12 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 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 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 为 50 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 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

3、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 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 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 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 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 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 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 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 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 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 开间。三开间,中间为堂,是全栋建筑的中心,供奉神佛、祖先、 依长幼尊卑的礼制,左

4、侧居住大房,右侧居住二房。这种格局在台 湾称为“虎尾寮”,是谓“三间起“,若两端各再加一间,称”五 间起“。 2、单伸手(无字屋) 在客家“竹竿屋”的单边再加厢房,就发展为“L”字型的“曲 尺”或称“单伸手”式。“单伸手”民居,建筑师傅又称为“无字 屋”,意思是没有照风水和文公尺建筑计算的住宅。 3、门堂屋(简式三合院、门堂屋) 在客家“竹竿屋”的前面加围墙围成“”字型院落,围墙正 中为门,形成一个简单的“三合院”式民居,这种简式三合院,客 家称“门堂屋”。 4、锁头屋(繁式三合院、两伸手、下山虎、双跑狮、伙房) 客家“竹竿屋”的正座横屋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朝厅一面筑以 围墙,围成“”字型院落,

5、门从侧面而入,形成一个比“简式三 合院”较为复杂的民居,平面形如古代锁头,客家称“锁头屋”或 “两伸手”。 “锁头屋三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称“下山虎”或“双跑狮”。 “锁头屋”式民居是台湾客家最基本的民居,如果在原来正座横屋 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旁再加建竖向厢房,变成四伸手,就是台湾客家 最典型的民居,俗称“伙房”之一。 5、双堂屋(上下堂、前后堂、简式四合院) 客家“竹竿屋”渐次发展为“口”字型的“四合院”式民居, 形成二堂二横,一般客家人称“堂横式围屋”,也是最简单的“四 合院”。这类建筑又称“双堂屋”或“上下堂”或“前后堂”,是 两进屋,前称为门堂或前堂,后为上堂,中间为天井。依堂屋开间 数分

6、别称“上三下三”或“上五下五”。 “四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称“四点金”,之所以叫“四点金”, 是因为后面那个房子,屋顶是向下的,“双泻水”,像“金”字上 面的“人”字,前面也是两个这样的屋架,四点都是像个“金”字, 四边有金。 “四合院”式民居可以变化出粤东“围龙屋”及台湾客家“五 虎下山”,如果左右两边在加厢房,变成四伸手,就成了台湾客家 典型的民居,也是台湾客家民居俗称“伙房”的一种。 “堂横式围屋”的布局,都以中轴作左右对称,中央的主要房 屋称为正堂或正身;有如人的身体,左右两侧延伸出去的 房间称为护龙或护室;有如人的左右手。整个建筑的平面 布局很像人的身体与手,而头部的位置即是最重要的房

7、间,称为祖 堂或祖厅,供奉祖宗牌位。即是最重要的房间,称为祖堂或祖厅, 供奉祖宗牌位。祖厅左石两侧的房间由家庭中辈分较高的人(如祖 父母或父母亲)使用。更大型的“堂横式围屋”布局基本上也是如 此。 6、五虎下山(繁式四合院) “四合院”式客家“双堂屋”的前后堂屋脊上建成八角栋头或 加燕尾,屋脊上并加以装饰,有厚实的大围墙,除了禾坪、池塘、 天井、四伸手,并建有门楼,就成了“五虎下山”。 “五虎下山”是台湾早期富人的建筑,所以比较“双堂屋”讲 究了许多,厅堂龙神“七星石”位置是用五色石造的。下图的“五 虎下山”是笔者的“老屋”,当初建造时总共花费五甲地等值建的。 “五虎下山”也是台湾客家民居俗称

8、“伙房”的一种。 中坜过岭许家(五虎下山) 7、三堂屋 “口”字型的民居,如果再扩大,就渐次发展为“图”、“富” 字型的大型建筑,“三堂屋”是客家人称“堂横式围屋”较“四合 院”式大一号的民居。 和“三堂屋”本质上都是“堂横式围屋”同一类型,但具体型 式上的不同区别分别有围龙屋、粤东客家人的府第式(或称大夫第) 、福建的五凤楼(或称笔架楼)、用于寺庙家庙的宫殿式。 它们基本上是一座半“四合院”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 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此类建筑的平面形式,客 家称“三堂二横”的“三堂屋”,在潮州称“百凤朝阳”又俗称 “三座落”、“三厅串”。由此可知,“进”就是漳潮人所称的

9、“落”,也就是客家人称的“堂”。 三堂屋的基本型式是在中心轴在线沿纵深布置上、中、下三堂, 且设二厢形成院落,前设门楼,两侧加横屋,前有方坪及半圆形鱼 塘。三堂三横式建筑在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的蓝氏衣德堂,建于清 乾隆年间,建筑面积 4000 多平方米,无后围龙。左横屋比右横屋要 多,而且要大、高、长,使整个布局充满动感。下图是永定县高坡 乡大堂脚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三堂屋结构,中堂明显比两侧横屋 低,这是和五凤楼不同的地方。 永定县高坡乡大堂脚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 8、四堂屋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的四堂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 20 多亩, 从正门进入,经四道大门才到正堂,以下堂为中心分里外对称四

10、层, 有大小天井,四通八达。整座建筑平面呈方形,由一座三合院和一 座四合院巧妙组成,有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 局错落有致,有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也有江南建筑的风味,回廊、 屋檐、挡风板、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煌。防御系统齐全,瞭望台 周围枪眼分布合理,易守难攻,有“江南紫禁城“之称,是典型的客 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广西贺州市莲塘镇四堂屋 9、五堂屋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10、五凤楼/笔架楼 五凤楼又名笔架楼,是堂横式围屋的一种,堂横式围屋基本结 构在中心轴在线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 三堂以上这种传统屋式在福建称为“五凤楼”。

11、为了区别客家“双 堂屋”、“五虎下山”、“三堂屋”、“五堂屋”、“围龙屋”, 我们把它区分开来。此类建筑福建客家民居数量多。 堂横式围屋的五凤楼与围龙式围屋主要区别在于五凤楼后面不 带花头和围龙,保持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 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 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 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 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迭式瓦面,一般为五迭,一层层 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五凤楼的九脊顶坡度平缓柔和,风格朴实而气势非凡,呈现出 汉代宫

12、殿屋顶的显著特色。它的屋脊装饰更是考究而精致,两端翘 成牛角或凤尾燕尾的形状,用生铁铸作两端脊尾的骨架,外以石灰 泥成形,和台湾燕尾高翘不同。整条屋脊漆成彩色,绘制着孔雀、 凤凰等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和宫殿屋脊几乎没有两样。五凤楼大 门前必定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和一口半月形的水池,房子必定是前低 后高、中间高两边低,也许这样说来有些抽象,如果你看看下图五 凤楼的屋脊,那飞檐往上高高翘起,不正像是展翅欲飞的凤凰吗? “五凤楼”每进通常为五间,中间隔两个天井。和潮州客家称“三 厅串”,即“三进屋”或“三堂屋”的区别也在“五凤楼”房子必 定是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 五凤楼,高低呼应、左右对称,如从后部

13、观察,中央主楼突出, 两侧耳屋低下,厢楼再度突起,形同笔架,故又名笔架楼。 永定五凤楼 台湾燕尾脊屋顶 11、十厅九井(九井十八厅、府第式、殿堂式) “十厅九井”又称“九井十八厅”,建筑是属客家堂横式围屋 之一,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传统建 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 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科学、艺术和实用价值。 “十厅九井”建筑结构是在中心轴在线为二堂(厅)或三堂, 最多者达五堂,基本上是两座完整“四合院”纵向合并与扩充,大 型的有“四进四座”形成“八厅”相向格局,人多一点的五进都有, 多为豪富或显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其中自

14、家无功名者,门楼屋顶不 得飞檐起翘;若有起翘飞檐,则称大夫第,故又称府第式。有进士 衔头所建造的,称“进士第”。 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广东丰顺当地民众习惯称 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 分上中下三个大区,以中心向两旁分成许多生活单元,进门沿中轴 线依次为下厅堂、天井、上厅堂等;天井两旁各有侧厅,厅后有横 屋。大门前有晒场用的禾坪及一口半圆形池塘,屋后有小山,围尾 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 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又可养鱼和灌溉消防水;屋后建有一座半月 形土丘,叫“花头茔”或“化胎”或“花胎”。胎上用于种植风水 林,以保

15、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 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 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 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 地方。 蕉岭广福镇乐干村有一座钟姓九栋大屋建筑,是始祖百岁婆创 建于清康熙年间,九厅十八井,占地达 4000 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围 墙以石灰、黄泥、沙石夯筑,高 2.8 米,厚 0.3 米,前后共开 6 个 大门。 揭西五龙镇龙江村有进士第,是清代彭如干、彭如怀两兄弟同 登进士后,于乾隆十年(公元 1745 年)兴建。由两层并列三进院落 组成“九厅十八井”,进深 48.9 米,面宽 4

16、1.4 米,占地面积 2000 多平方米。以下图片是广东丰顺县埔寨殿堂式客家围 12、合面杠 合面杠基本上是由若干栋东西纵向的长列楼房,而以较低矮的 廊庑相连接组合而成,就像旧时的杠台一般,故得名。客语一横称 一杠也写成一杠,一栋房屋也称一杠屋,因此长列楼房组合而成的 建筑就称“合面杠”。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寓居的爱春庐,即是 一种简单的二杠楼。 杠式建筑各列之间隔以狭长的天井,天井朝东一端设门厅出入, 依组合的楼房列数分别称为“两杠楼”、“三杠楼”、“六杠楼”, 至多达“八杠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镇伴坑乡的六杠楼。 13、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 山花朝前,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大型合面 杠建筑聚族而居,将数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设施筑高墙围护起来, 墙基以粘士、石头垒砌,寨之间互相策应。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 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 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如梅县松口溪南乡的上、中、 下寨与岗坪,平远的宝珠寨以及和平的乌虎镇等。因此合面杠围成 了客家寨围式建筑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