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56423986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解读(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的年龄特点开题报告,孙晓菲 王鑫 谷月皎 赵丹 庄鑫,关键词,自我调节 认知 认知策略 归因 社会认知理论 自我效能感 元认知,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一、儿童认知自我调节发展研究的意义 认知自我调节是自我调节在认知方向上的研究。自我调节( self-regulation)是指个体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系统的引导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使之指向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自我调节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毕生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 自我调节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近

2、年来 ,这种心理与行为在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和教育等领域中都受到广泛的重视。,自我调节理论将儿童视为能动的和灵活的个体 ,能主动地运用一些调控策略来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 ,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协调、 自我的稳定。自我调节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需要很多调节策略 ,而调节策略是可培养和训练的。,有学者较系统地阐述了儿童早期的自我控制发展,提出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调控行为冲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功能失调会导 致焦虑、 抑郁、 攻击等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了 解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 ,对早期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心理行为的

3、发展至关重要,二、认知方向的自我调节的研究,我组从文献中未找到认知自我调节的直接相关内容,因此在总结文献理论后将提出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建构及操作定义 从文献研究中发现, 研究者们将自我控制 (self- control) 、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三个词经常换用,但是这三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 Bandura 最初提出自我调节的概念时使用的也是self-regulation这个词。后来文献中逐渐出现self- management 并往往与 self-regulation 在类似的意义上使用。 Self-control 、

4、self-regulation 和 self- management三个词的混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自我调节本身含义的变化,其研究焦点的定位从被动地应对或控制转变到主动地调节和管理。但这不可否认其研究的相似性,尤其是在认知方面。,自我调节( self-regulation)是指个体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系统的引导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使之指向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 认知( Gognition),从广义上讲 , 指人的认识活动 ,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学习、对语言理解和言语产生等心理现象。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 ,可以分为对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 ,认知

5、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调节,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自我调节的过程来分析 ,班杜拉认为,自我 调节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自我观察(自我监控) 、 自我评价(自我判断) 和自我反应(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还依赖于 自我信念和情感反应。与之相关的自我过程 ,如 自我效能感 ,尤其适合于解释当个体自我调节其操作时动机的变化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6、。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二)江伟、黄希庭等总结的自我调节行为认知取向的研究,从自我调节的侧重点来分析 ,Garcia 提出侧重两种自我调节类型:强调 “自我” ( self )的自我调节和强调 “调节” ( regulation)的自我调节。前者强调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尤其是个体调节行为的策略,一个人能够自主地选择且能够有效运用已有的技能、 工具和其他资源 ,就可以认为他(她)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这方

7、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后者强调个人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行动及策略,Byrnes强调自我调节控制 ,认为自我调节是人们为了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产生、 建立并维持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感 Baumeister 强调自我调节能力 ,认为自我调节是一个人控制或改变反应的能力 ,它是产生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期望行为的重要机制 不过,多数研究者都强调目标在自我调节中的作用。,Carver 等人提出的作为监督过程的测验 操作 测验 退出( TOTE)模型。在第一个 “测验” 阶段 ,人们对当前状态和最后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 “操作” 阶段 ,采取措施使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靠

8、拢;第二个 “测验” 阶段 ,对新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比较;“退出” 阶段 ,当目标达到时 ,操作即停止。,对于自我调节的结构 ,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 点。Grossart h-Maticek 等人编制的自我调节问卷( the Self2Regulation Inventory , SRI) 的基础上 ,Marqu s等人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SRI的因素结构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自我调节由 5 个因素构成:积极行为、 可控性、 情感和需要的表达、 果断性、 幸福寻求 ,并编制了包含 72 个题项的自我调节问卷。,而 Brown 等人则提出一个描述自我调节过程的七步模型:接收相关的信息

9、、 对信息进行评价并把它与标准做比较、 引发变化、 寻找选择、 形成计划、 执行计划、 评价计划的有效性 ,并编制了包含上述 7 个因素的自我调节问卷( t he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 SRQ) 。,Carey等人对 SRQ 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只有一个因素 ,即自我调节能力因素 ,从而编制了短文版自我调节问卷( t he Short Version of the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 SSRQ) 。近来 ,Neal 和 Carey 对 SSRQ 做进一步的心理测量学分析,结果表明 ,自我调节包含冲

10、动控制和目标设置两个因素。从而形成了冲动控制分量表( the SSRQ Impulse Control , SSRQIC)和目标设置分量表( the SSRQ Goal Setting , SSRQGS) 。,Smit h-Donald 等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自我调节有三个维度:情感的自我调节、 注意力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我调节 ,也认为儿童自我调节结构多样性。 由于自我调节的复杂性 ,研究者对其解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见解。目前 ,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是一种图式,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知识结构 ,该图式的功能是控制自我和调节自身反应;并且进一步假

11、定连续的活动可以改善自我调节 ,如果自我调节像图式或其他的知识结构那样起作用 ,那么自我调节的激活会有利于后来的自我调节。 二是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技能,该观点认为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控制自我的能力。,第三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资源 ,而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该观点认为所有形式的自我调节都需要一些资源;最初的自我调节任务会消耗人们的调节资源 ,从而对随后的自我调节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自我调节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资源的可得性 ,可利用的自我调节资源越多 ,自我调节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的资源可用于各不相同的自我调节任务 ,包括认知和思想的调节、 情感调节、 冲动行为和欲望行为的调节以及外在表现

12、的调节。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实验支持 ,但是大部分的实验研究倾向于支持第三种观点 ,即自我调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三)自我控制方面的研究,社会认知心理学家 Kopp提出的自我控制的概念比较全面 , 他认为: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 , 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Nancy等 ( 2004年) 认为应从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测量;,张灵聪和黄希庭 (2002年 ) 考察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结构 , 认为它包括自我控制倾向 (包含目标、计划、活动的安排等 ) ; 自我控制策略 (包含抗干扰、情绪控制、环境控制、求助 ) 和控制感 (包含自我

13、控制的效能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情绪的反应等 ) 三个维度。 王红姣、卢家楣 (2004年 )认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由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组成。,(四)认知情绪调节,认知调节的情绪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以期达到目的的智力活动 Gross 认为情绪调节指我们用以降低、 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所应用的所有策略 许多策略在认知水平上执行(通过思考) ,许多策略包含于行为之中(做一些事情) , 许多策略需要认知和行为的共同作用。,Gross 和John 证明, 相对于情绪产生后出现的策略(比如, 表情抑制) , 在情绪产生过程的早期阶段即发生

14、作用的策略(比如, 认知重评)与个体更多的积极情绪、 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强的幸福感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 Weiner)认为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将影响其未来学习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因此归因情况也是影响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最近, Garnefski , Kraaij , Spinhoven 4发展出一个测查意识范围内情绪调节的认知成分的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 CERQ )。 这一问卷目的在于研究人们在经历消极的生活事件后的认知调节过程, 以及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对情绪发展的影响。标

15、准的CERQ 有 36 个自我报告题目, 应用 5 点Likert 反应模式(从“几乎没有” 到 “一直如此” )。,问卷分为 9 个分量表, 分别是接受 (Acceptance , 考虑接受和依据经验重新组织) , 积极关注(positive focusing, 采取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而不去思考威胁和压力事件) , 关注计划( refocus on planning , 考虑怎样去做和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 , 积极重评(positive reappraisal , 考虑消极事件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的积极意义) , 视角转换(putting in2to perspective , 考虑将消极事件与

16、其他事件对比, 寻找积极成分) , 自我责备( self blame, 责备自己对所经历事情的想法) ,反思自我( rumination , 认为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消极事件相关) , 灾难化(catastrophizing , 强调经验的消极特征)和责备他人(blaming others , 把自己经历的事情怪罪于他人)。,Garnefski等研究证明 9 个分量表可以划分为适应性和不适应情绪调节策略。 适应性策略是接受、 积极关注、 关注计划、 积极重评和转换角度, 缺乏适应性的策略是自我责备、 反思自我、 灾难化和责备他人。Garnefski 等研究表明, 应用适应性策略的个体相对于应用不

17、适应性策略的个体报告出更少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同样, CERQ 被应用于对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 应用于对农民和特殊被试以及事件应对的研究, 结果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且, 问卷被翻译成数国语言, 表明了其跨文化的适用性。,(五)元认知,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遵循元认知心理规律, 加强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元认知知识, 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 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 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 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 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