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19096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闻两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闻两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闻两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闻两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新闻的 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新闻的三个主要特点,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2、(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 y suz xiku jin xidng dngsi sis si,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题目,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电头),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战况,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思 考 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3、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大部渡过,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

4、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自读课文: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5、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语言品味:1、认真思考讨论“课后题

6、二”中1、2组题目。2、 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原文)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

7、达这些意思。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而且,内容比第一句丰富、完整、详细。,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原文)(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的无能,他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相关链接和背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民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

8、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六个要素。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原我军,1948年11月4日下午,南阳,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

9、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

10、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 句思考: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

11、?比另一句好在哪 里?,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它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共产党的规模庞大。,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

12、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 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40分钟的一节课,老师提了80多个问题,可是其中有70多个是根本不必要问的。昨日,在江汉区师德论坛的表彰大会上,市教科院教科所徐学俊所长提醒老师,课改不要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误区。

13、在谈到教学要一改过去的包办教学时,徐所长举例说,在一次课程改革的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了80多个问题,可其中有70多个问题只要看看书就知道,没有必要那样一问一答。 徐所长说,过去的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老师包办模式,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实施课改后,教学趋势则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考”。 徐所长提醒,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要真正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简单地由“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练习题,练 习 布 置,1、给这则新闻加上题目:2、找出本文体现的新闻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3、本则新闻共4段,分别找出导语,主体部分。 4、文中徐所长说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作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你认为怎样以自己为主,要课堂加自己应当怎样做?,课改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2003年12月25日,江汉区师德表彰大会上,市教科院所徐学俊所长及与全体教师,徐学俊所长提醒老师,课改不要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误区。,作 业 布 置,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