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417736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农牧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政策、项目、科技、装备和质量安全为保障,大力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通过“抓龙头、强基地、兴科技、建园区、保质量、创品牌” 等措施,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为“十三五”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 “十二五”农牧业主要成就一是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766 元提高到 13730 元,年均增长。处于自治区前列。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和蔬菜总产量分别由 99 万吨、

2、82 万吨提高到 106 万吨和 110 万吨;肉类、禽蛋产量分别由万吨、万吨提高到万吨、万吨,奶牛数量和鲜奶产量理性回归。三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鲜乳、肉羊和马铃薯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成蔬菜基地 20 万亩(保护地 14 万亩,新增万亩) 、马铃薯生产基地 100 万亩(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 60%) ;全市形成 450 万只肉羊、17 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培育三主粮、草原天宝、毕力格泰和畅兴、花舞人间等一批特色、休闲龙头企业。四是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9 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 6 家、上市龙头企业 6 家,在12 个盟市均排名第二。专业合作社达到 1366 个。国家、

3、自治区级示范社分别达到 9 家和 36 家。农牧民入社成员达到万人。自治区最大的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投入运营。五是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创建农牧业驰名、著名、知名品牌 11 个、37 个和 78 个,位列 12 个盟市首位。认证“三品一标”农畜产品 306 个。12 个农畜产品获得内蒙古名优特产品称号,200 个农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开设农畜产品直销店 237 家。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牛羊肉大会和首届绿博会。在自治区率先建成政府主导的市、旗、乡镇三级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六是园区建设力度加大。规划建设了土右、九原、固阳、达茂、东河 5 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和土右、九原、青山 3 个食品加工园区。土右

4、旗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XX 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达茂旗被评为全国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XX 县被评为自治区级产业化示范园区。七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按照 3 年投资亿元的规模,在市农牧科学院设立中科院绿色农业包头中心、中国农大玉米工程技术院士工作站和内蒙古农科院包头分院,打造西部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引进番茄育种分子标记、抗 tv 病毒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和以玉米寡糖制剂、高光效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团队,实施现代农牧业科研项目 22 个。建成集质量监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招商引资等于一体的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二、XX 年全市农牧业工作

5、总结XX 年,受严重旱灾影响,全市粮食产量预计 106 万吨,同比减少 9 万吨;蔬菜产量达到 110 万吨、与上年持平。牲畜存达到 512 万头(只) ,其中羊存栏 450 万只、出栏640 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 个农牧业园区入住企业 80余家,3 个食品加工园区已入驻企业 37 家。新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100 个。新增驰名商标 2 个、著名商标3 个、知名商标 39 个,分别达到 11 个、39 个、78 个。完成土右旗 280 个村万亩耕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达茂旗2359 万亩草原确权承包试点。达茂旗黄花滩村被评为 XX 年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争取落实上级项目资金 5 亿

6、元,同比增长 20%。63 个农牧业项目完成投资 35 亿元,同比增长 17%。其中,列入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35 个,完成投资 26 亿元,同比增长 18%;田丰公司全国首条马铃薯无矾湿粉、盛泽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等 10 个项目竣工投产。三、 “十三五”农牧业发展规划要点(一)发展思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村牧区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优化“三带、六区”发展格局(“三带”指:北部草原畜牧业发展带、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带和南部现代农牧业发展带。 “六区”是指:达茂草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固阳、达茂马铃薯产业核心区,九原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区,东河蔬菜产

7、业集聚区,土右现代农牧业集聚区,昆区、青山、高新等城市周边和沿黄沿路休闲农业集聚区)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四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核心的“五个基地” 、 “一个屏障” (国家马铃薯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蔬菜集散地和自治区重要的优质肉羊基地、奶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建设“高、精、强”现代农牧业。(二)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360 万亩(其中,马铃薯 150 万亩)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30 万亩,肉羊存栏600 万只、出栏 1000 万只,奶牛稳定在 17 万头;以绿色农畜

8、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核心的 5 大基地基本建成,5 个现代农牧业园区和 3 个食品加工园区全部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到 260 家、200 个;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 500 个。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分别达到 15 个、50 个、100 个。(三)推进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农业内部,提高三个比重。即:四大主导产业比重提高到 80%、优质农畜产品比重提高到50%、农畜产品加工比重提高到 70%。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养殖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内部,扩大粮饲结合的玉米种植规模,提高马铃薯种薯种植和商品薯加工专用薯比例,提高名、优、特、新蔬菜比重,积极发展花卉、食用菌、杂粮

9、、饲料等特色产业和休闲农牧业;养殖业内部,提高优质肉羊比重,提升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深加工水平,发展生猪、禽蛋等特色养殖。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向循环、生态农牧业转变,着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源污染治理、节本增效技术推广等工作。生产方式向设施、装备农牧业转变,着力推进设施农牧业建设、耕地质量提升、装备设施完善等工作。经营方式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着力推进 8 个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利益联结模式完善等工作;提升方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农牧业转变,着力推进优质、高产、高效农牧业建设。三是培育龙头和品牌。引进培育肉羊、蔬菜、玉米、马铃薯、生鲜乳等大型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绿

10、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依托中牧、小尾羊、草原百盈等企业,打造高标准肉羊基地;依托田丰、九华等企业,发展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深加工、主粮化;依托华鹿、万科等企业,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园。依托伊利、蒙牛、骑士等企业,建设乳品深加工基地。依托北辰、华阳润生等企业,发展玉米及秸秆深加工。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 10 家。集中打造名、优、特农畜产品驰名品牌 15 个。四是强化创新驱动。深化与三大科研院校合作,打造农牧业科技战略联盟,创建集研发、中试、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全国性、区域性科研示范窗口和展示平台,建成西部一流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推动农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土地草牧场确权和农村牧区集体

11、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完善金融支持农牧业政策,探索建立市、旗县区两级农牧业投融资担保平台。五是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市、旗县区、乡镇三级农牧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三包五服务” ,做好农牧民“家门口的服务员” 。完善“直销零售+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体系,拓展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争 3 年内实现地产农畜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创建一流的发展环境。四、XX 年工作安排XX 年,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安排部署,按照我市“十三五”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重点抓好六项工作即“六个平台”

12、的建设,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主要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 340 万亩,其中马铃薯面积 100 万亩;蔬菜种植面积 23 万亩;羊存栏、出栏分别达到 470 万只和 700 万只;奶牛稳定在 17 万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总数分别达到 160 家和 100 家。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农科院综合科研大楼、新型日光温室等基础建设,实施全国性示范项目 10 个以上;培育番茄、玉米、肉羊等科研团队和鹿城英才,打造番茄、玉米、青椒等自主品牌,推进脱毒苗、微型薯生产;加强奶牛、肉羊良繁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优质品种 100 个、适用技术 5

13、0 项。二是以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加快编制XX 市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继续打造 5 个农牧业园区,每个园区打造 1-2 万亩核心区,梯次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年内入园企业达到 100 家以上。以 3 个食品园区建设为载体,引进培育大中型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5 家以上。做大润恒、内蒙古大宗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等绿色农畜产品交易平台,推进农畜产品物流配送和展示直销,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为建设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供支撑。三是以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为平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晋等升级,指导、支持合作社规范运营,年

14、内分别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社 10 家和 50 家。围绕“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六个一”提升工程(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个模式,造福一方百姓)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 1500人。组织好第三届中国(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全区产业化经营现场会。四是以质量安全为平台,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继续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新建试点 100个,新增道口准入监管试点 2 个,实现规模以上经营主体追溯基本覆盖。进一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开展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年内新增 60 个,总数达到 360 个。新增驰名商标

15、、著名商标、知名商标 1 个、3 个、6 个,分别达到 12 个、40 个、84 个。五是以农村牧区改革为平台,激发农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设立农牧业产业发展基金,帮助经营主体,农牧户解决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强化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机构职能,成立全市农牧业信息中心和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六是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增强发展后劲。围绕精准扶贫和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内实施农牧业重点项目 71 个,年度完成投资 40 亿元以上,同比增长 20%(其中,列入全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40 个,年度计划投资 30 亿元) 。同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落实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亿元以上,同比增长 1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