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03377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知识,言为心声,语见其人 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左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

2、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文学常识,一、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二)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

3、的体例。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三)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4、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释“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

5、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春秋时期形势图,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图,秦晋围郑示意图,字词注音,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fn y zhu gng zho qu yu png,词语解释,1、且贰于楚也。 贰: 2、晋军函陵

6、,秦军氾南。 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7、行李之往来。 行李:,从属二主 驻扎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8、共其乏困。 共: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 12、阙秦以利晋。 阙: 13、秦伯说。 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夫:,通“供”,供给 恩惠 渡河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如果)没有 那,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

7、与楚国结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词句翻译,1、通假字,已,通 “矣”,了。 共,通 “供”,供给、供应。 厌,通 “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 “智”,明智,聪明。,(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古汉语常识,2、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邻之厚

8、,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3、古今异义,(1)东道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

9、所带的包裹等。,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4、特殊句式,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10、”),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3.烛之武游说的结果如何?,烛之武( )退秦师,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第一段 :秦晋围郑,.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第二段: 临危受命,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答案: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2、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

11、用的老臣。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第三段:说退秦军,“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第四段:迫晋撤兵,1.晋文公面对秦国的是倒戈如何做得? 2.如果你是晋文公会这么办?3. 讨论导学案最后一题,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

12、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2、亡郑陪邻,有害(离间),对秦,3、舍郑利秦,有利(利诱),对秦,4-5、亡郑阙秦,有大害(瓦解),对秦,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表面),(深层),1、郑既知亡,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退出(示弱),对秦,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烛之武谋略小析,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转第四段,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起因),烛之武 说服秦伯

13、 (经过),秦晋退师 (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晋有野心 (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问题探究,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烛之武主要事件:退秦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14、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

15、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

16、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