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评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380999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月潭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月潭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月潭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月潭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月潭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月潭评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月潭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身边的事物充 满着无限好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在阅 读中积累词语.”鉴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知识积累,我在教学中采 用课件展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文;注重学习方 法的引导,把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与朗读感悟、观察图画有机结合,以读感悟、以读促悟、 画图助悟、抓关键词领悟等学文形式,落实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 人。

2、【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儿?谁来说一说?你觉得那里怎么 样?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组课文,一起去领略祖国的秀丽风光,现在我们要游 览的第一站是台湾 。 二、激趣导入 1、出示地图,认识台湾 。 2、 (出示图片)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那 里有著名的阿里山,景色奇绝的太鲁阁国家公园,景致清幽的莲池潭,婀娜多 姿的纳鲁湾,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3、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去欣赏宝岛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 (板书 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潭”意。 三、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

3、案吧,认真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大家想不想去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美丽风光呢?可是,我们要 观赏日月潭,首先要闯关成功,才能拿到门票。 (1)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关!出示生词自由练读。 指名读。 小老师领读。着重指导 “清晰”这个词语的读音。 齐读。 开火车读 。 (2)识记生字,出示生字。 读了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用形声字、熟字加偏旁、左右 结构的方法可识记这些生字。 ) 记“绕” ,读儿歌:有水把花浇,有火把饭烧,有日要知晓,有足跷一跷, 有丝来缠绕。 猜字谜识记“筑”:姓巩的住在竹屋里。 (2)理解词意,出示词语 齐读。大家观察一下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清晰-朦胧是意思的相反词,朦 胧-隐约是意思相近的词。 ) 理解字意,识记“茂” 。出示茂的小篆。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字吗?茂这个字就指的草木茂盛的 样子。 齐读生字。 (4)这一课中还有许多四字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四字词语学生读 游戏:看图猜词语 太棒了!祝贺你们闯关成功(课件出示门票) 师:哎呀,你们真棒啊!让我们拿着这张来之不易的门票,快去欣赏日月 潭美丽的风景吧。 四、学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它名字的由来。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日月潭很大,很美) 补充资料: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面

5、积 7.73 平方公里,相当 于我们的大操场 100 个那么大,湖周长 35000 米,平均水深 40 米,是玉山和阿 里山的天然湖泊,风光极为秀丽,被誉为宝岛明珠。 (2)借助图片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 (3)补充材料,理解名胜古迹。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理解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自由读第二段,用-划出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2)出示图找找日潭和月潭的位置。 (3)比较句子,并用带“什么像什么”说话。 (4)说到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想听吗?老师来给 大家讲一讲。 (平湖秋月的配乐) (5)神话传说很美,日月潭更美,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6)

6、看图试背。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茂盛” “隐约”4 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 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茂:关键是下边 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 同) 。 3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板书设计:9 日月潭大 美 树木茂盛群山环绕名胜古迹形状奇特日月潭评课稿 麻步镇小 陈小雷今天下午,听了林小玲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后,我脑海首先蹦出的 是两个字:扎实,然后是有情味,学生学得又轻松,课堂有实效。首先,揭题谈话,营造了轻松的

7、课堂伊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林老 师首先出示地图,问和学生们聊聊都去过哪些地方。孩子们纷纷调出记忆,和 同学分享。这时林老师适时地指着地图,问这儿去过没有?引出台湾。然后自 然地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日月潭: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台湾 去游一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整体感知课文后,林老师带领大家认读词语。此环节,林老师的设计颇费 心思。为了让学生读出那四字词语的意思和意境,她找了很多的插图,很有梯 度地让学生把词语由读对到读出意思,很有层次感,学生也读得津津有味。特 别是理解“风景名胜”这个词语的时候,她给学生欣赏了很多台湾名胜的图片, 精彩处还作了适当的讲解,学生听得特别有味道

8、。有了这样细致的指导,后来 学生再读词语就读的特别有味。 在以上的读词语环节中,林老师巧妙地穿插了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识记 “茂盛”的“茂”时,她引入了篆文,让学生在形象中理解了茂盛的意思。这 个环节的设计显得特别有文化味。 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林小玲老师真的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说有美中不足的是选择内容多了点。如果只选择教第二小节,时间会 充裕些,同时学生对日月潭之所以叫日月潭就印象深刻,同是又积累了比喻句。 其实有些时候,采用变序的教学重点会更突出。日月潭日月潭评课稿评课稿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

9、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第一、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第二、第二、 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10、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第三、第三、 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第四、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黎老师精 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

11、们学校的教 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黎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 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 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 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 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

12、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 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 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 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 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 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 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三、以人

13、为本,自主学习、探究。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 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 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 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 ”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 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 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 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 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