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治题答题方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379735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 治题答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 治题答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 治题答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政 治题答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政 治题答题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 治题答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 治题答题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一选择题题型一选择题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则、两个关注、 三个审查、五个排除” 。 1、 “一个原则” 。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它是 解答选择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 “两个关注” 。一是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中心” “基础” “核心” “关键” “前提” “根本”等,要依据关键词进行准确选择。 二是要关注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入“任何” “一切” “所有” “唯 一”等。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往往因观点过于绝对或 片面而应被排除。 3、 “三个审查” 。一是审题干,即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要求“选什 么”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二是

2、审题肢,根据“以干求肢”的原 则,对所有备选题肢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三是审题肢与题干之间 的关系: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分析题肢与 题干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分析题肢与题干要求是否相符。 4、 “五个排除” 。排谬法:排除错误选项或题肢;排异法:排除 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或题肢;排重法:排除与题干意 思重复的说法;排倒法:排除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排乱法: 题肢的共性可以确定备选题肢中的正确选项。 选择题解答常用技巧: 1、筛选法:通过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 过滤,直到找到正确的选项或题肢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题肢)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 不清的

3、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选项(题肢) ,缩 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3、重点突破法:通过审题确定关键词句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 定义非常了解,那么可以不用逐一考虑各个选项或题肢,而是直 接确定正确选项或题肢。 题型三价值判断题型三价值判断 要解答好价值判断题,可采取一下三个步骤: (1)审题意,辩题旨,判断正误。作出正确判断是说理的前提和基 础,判断一旦失误就会“全盘皆输” ,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所 给出的“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作出准确判断。由于受考生认 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所限,试题中给出“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较为明确,只需作出正确、错误或者片面的判断即可。 (2)明理由,找根据

4、,回归教材。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教材 知识说明材料所给出“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正确、错误或者 片面的理由,是解答价值判断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必须抓住关键,突出中心,找准“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重点是“是什么” “为什么” 。其次是回归教材, 找准所给“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即理 论依据。 (3)摆观点,查缺漏,完善答案。答案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要 点明确、条理清晰,注意运用学科术语作答,切忌自编自造、 长篇大论。 (一)(一)完全正确型完全正确型 解题方法:这类试题所给出解题方法:这类试题所给出“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完全

5、正确。考完全正确。考 生要用相关知识来论证其正确性以及在实践中应该怎么做,或者分生要用相关知识来论证其正确性以及在实践中应该怎么做,或者分 析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析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二)完全错误型完全错误型 解题方法:这类试题所给出的解题方法:这类试题所给出的“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价值取向或行为标准”完全错误。完全错误。 考生要用相关的知识来论述其错误,并指出其在实践中的危害或者考生要用相关的知识来论述其错误,并指出其在实践中的危害或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或者先表明正确的观点,然后通过论证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或者先表明正确的观点,然后通过论证正 确的观点来驳斥错误的观点。确的观点

6、来驳斥错误的观点。 题型四题型四 不同设问类型非选择题不同设问类型非选择题 (一)(一)是什么、哪些、列举类是什么、哪些、列举类 方法指导 此类型题的设问考查一般比较简单,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设问类 型一般为“是什么” ”有哪些”,这类题目设问直接。回答也直接。 一般可分为三种,侧重点略有不同: (1)根据时政热点和教材观点回答:应具体、有效、符合实际;切 忌空洞、泛泛而谈。 (2)针对材料回答具体举措:侧重国家、政府、社会的大政方针、 战略部署、措施做法。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出材料所体现的教材中的重要观点。 (二)(二)说明、表明、反映、体现类说明、表明、反映、体现类 解题思路: 一

7、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答案一般为书上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无法明显看出观点,可综合课本观点作答或从材料中找答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一定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 多层面的思考问题。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应,二者 相符即为答案的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相结合。 (三)原因类(三)原因类 解题思路: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 “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 、 影响、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 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的展开说 明。

8、 (三)(三)意义、作用类意义、作用类 解题思路: (1)多个角度思考。要从道德、法律、国情或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或自身、他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角度思考其意义、 作用和重要性。首先要明确有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 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 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 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2)可以套用“有利于” “提高了” “增强了” “促进了” “推动” “保护” “体现了” “是的需要”等模式回答。(四)(四)理解、看法、认识、启示、感悟类理解、看法、认识、启示、感悟类 此类题可按照“示理启”的思路作答,也可按

9、照“是什么(判 断表态)为什么(说明原因)怎么办(明确做法) ”的思路来作 答。 “示”即展示(是什么)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即材料所 反映的内容) ,通过理解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 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根据设问明确要求回答的问题。 “理”即道理(为什么)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 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1)依据:质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依据。 (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原理、法律法规等) (2)重要性: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等。 (3)必要性: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 原因。 (4)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

10、的消极后果。 “启”即启发(怎么办)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学校、 企业、公民、消费者、青少年等怎么做或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问题。 主要通过“提”完成。 “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 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 应注意运用“应” “要” “坚持” “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 性。 (五)(五)评析、辨析类评析、辨析类 (1)找准主体找出材料中人物主体的行为,紧扣其言行。 (2)性质判断判断人物行为的性质、正误、合法还是违法。 (一般从法和德的角度进行评价定性) (3)理论依据寻找教材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如:从公民与法、 国情、道德、法律、责任、成才

11、规律、人才标准、公民与集体等角 度进行分析,角度不能重复,不能生搬硬套。 (不正确的行为违 反了什么法律、原则、没有行使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正确 的行为符合哪些法律、原则、行使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 务) (4)后果影响辨析材料中的言行有什么危害,应受到什么样的 处罚,或者有什么意义。 (5)表明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是正确的言行应指出“我们应 该进一步” “我们应该继续” ;如果是错误的言行应指出“正确 的做法(观点)应该是” ,是违法的还应指出合法的做法。 (七)做法类(七)做法类 (1)成才报国方面 此类问题一般从树立理想、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创新、社会责任 等方面作答,注意答案要全面。

12、 (2)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方面 此类试题一般从公民的义务、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敢于斗争 等方面作答。 (3)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此类试题有两类不同的设问,若概括提问青少年应怎么做,可结合 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国情国策进行回答;若问现实生活中应该怎 么做,注意答案一定要具体,回答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不乱扔垃 圾、节约用水等。 (4)守法护法方面 解答法律试题,应包括学法(增强法律意识) 、守法(依法规范自己 的行为) 、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几个方面。 (5)维权方面 维权类试题一般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能协商解决的就协商解 决,必要的情况下不再起诉。 (八)建议类(八)建议类 1、确定主体。设

13、问有时指出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企业、 公民、消费者、经营者、父母、老师、个人等,并且指定要回答某 一方面的内容;有时没有确定主体,需要自己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2、注意选好角度,多角度、多方位。 (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法制、环保等不同方面,党、政府、企业、消费者、个人等角度) (1)面对国家宏伟目标,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的角度或某 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入手,或从战略、国策、制度等宏观的角度作答。(2)面对社会具体问题,可从国家、政府、社会、个人的角度或道 德、法律的角度入手。 (3)面对未成年人的问题,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司法、 个人的角度入手;面对个人的问题,可从心理、法律、社会责任感、 理想的角度或道德、法律方面的行为或能力、意识(如法律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的角度入手。 (4)面对生活中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可找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 题等角度入手。 3、建议要合理、贴近现实、具有可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