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378136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动症儿童研究文献综述14 学前本(1)班 申瑶芳 4141014104【提提要要】:现行中国式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孩子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抗压能力”都要很强才能适应,而多动症儿童越来越多的出现,他们几乎不能适应这些考验和挑战。1多动症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大量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国内外有关调查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率的报道虽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 310%之间。如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儿童的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

2、人数将以千万计。近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1、多动症儿童及其相关研究多动症儿童及其相关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多动症为关键词,搜索到的近 10 年的期刊文献有 1000 多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动症的症状和行为特征描述多动症的诊断方法、多动症的病因分析以及治疗和干预方法等方面。(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界定(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界定儿童多动症的病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而变更,至今没有完全同意,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活

3、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第四种。31845 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作一种病态,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多作为病态予以描述,并提出了用“多动综合症”来命名这类综合症。1902 年,Still 发现患此症的儿童缺乏内化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故称其为“道德控制力缺乏”。1931 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征。1937 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多动症治疗的一次大进步,并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1947 年,斯特劳斯(Strauss)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1949 年

4、,格赛尔(Ge sell)等认为这种损伤是轻微的,特改称“轻微脑损伤综合症”。20 世纪 50 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1968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二版将其称为“儿童期多动反应”。141978 年正式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 一 9)中命名为“儿童期多动综合症”。1987 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AM-III-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注意力缺损过度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 ADHD 的 14 条标准。而在我国,最为人熟知的是“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它指的是智力或基本正常的儿童。(二)多动

5、症儿童的基本诊断(二)多动症儿童的基本诊断国内外权威的统一惯用的行为诊断量表 (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和 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 对案主的行为进行专业测评。还根据 1989 年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提出的诊断多动症的参考标准进行测评。4根据 1987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最新规定,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四条:在多动不安、难以保持在座位上、易被外在刺激吸引、轮流做某事有困难、有冲动性反应、不能做完事情、保持注意困难、常从一项未完成的活动转向另一项未完成的活动、不能安静地玩、大声说话、经常打扰他人、不能专心听别人说话、把东西弄乱、做非常危险的事情等十四

6、个症状中,儿童身上必须存在八个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必须在 7 岁以前;这些症状必须已存在 6 个月以上;这些症状不属于发展性障碍。该标准是综合诊断时所采用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15(三)多动症儿童的现状(三)多动症儿童的现状虽然就多动症儿童的出现率来说,在正常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但是就这类儿童本身的出现频率来说,却是日益增多。现在一个幼儿园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好几个这类儿童,在普通幼儿园中,多动症儿童还处于被接纳却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这类儿童虽然在语言、行为或是情感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然而其严重程度又不足以把他们安置到特殊的教育机构中去。虽然多动症儿童被安置在了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

7、但他们无形中又被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享受不到应有的受教育机会,老师和同伴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使他们最终游离于集体之外。2、多动症的基本症状及伴随的问题多动症的基本症状及伴随的问题多动症的主要临床特点有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多动症儿童常常不能注意学习或其他活动中的细节,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持续完成任务,坐立不安,不适宜地动手动脚,打断别人的谈话,情绪易激动等。多动症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在活动质量及水平方面有所不同,在自由游戏中,仅仅一句活动不能将活动过度儿童与其他儿童区分开,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诸如课堂中患儿就会表现出显著的活动过度,屁股总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严重的甚至在教室里走来走去。5(一)

8、注意缺陷(一)注意缺陷儿童多动症最基本的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症儿童注意缺陷症状的特点为:注意的选择性差,表现为主动注意的损害和被动注意相对的占优势;注意的维持困难,表现为注意的强度和稳定性差,主动注意维持时间短暂;不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注意的范围狭窄。(二)活动过多(二)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常无明确的目的性,其动作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有始无终,并不停地变换花样。多动症状不受环境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所限制。6(3)行为冲动行为冲动在社会交往中多动症儿童缺乏自制力,在多种场合行为鲁莽,很难与人相处。他们的多动行为常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且难以自制,因而其行为带有破坏性、危险性、易

9、发生事故。7三、多动症的病因分析三、多动症的病因分析(一)生物学因素(一)生物学因素儿童多动症成因研究的生物学理论集中在遗传因素、神经影像研究、神经生理、神经生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在病因学方面起主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生物学因素,比如性别、年龄、母孕期异常事件、家族史、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病史以及营养等方面。8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脑功能,造成其先天体质缺陷,从而导致多动。既往有研究认为多动儿童的完全同胞患多动症的可能性要比半同胞大得多,与多动症儿童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要比与多动症儿童

10、生活在一起的寄养父母出现的行为问题多。多动症儿童父母的反社会行为比正常儿童的父母要多的多。9(二)家庭因素(二)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和感情。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育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避免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或使多动症状减轻,不良的家庭环多动症的基础。儿童自小在缺乏关怀和温暖的环境下长大,可出现行为异常、孤独、自卑和多动等。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是家庭的主体,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11文献报道长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

11、儿童精神高度紧张,常通过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来宣泄自己的心理情绪。家庭若经常出现不和谐的气氛,或父母因工作忙、负担重、抽不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对儿童缺少关心、缺乏教养或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如粗暴、溺爱、冷淡等易造成儿童心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不服管教、任性、学习成绩下降等多动症特征。可见,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父母要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10(三)学校因素(三)学校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老师处理儿童问题不当,可引起情景性活动过多和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对多动症儿童缺乏理解,采取打骂或侮辱人格的方法将,严重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多动的发

12、生,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犯罪。12(四)社会环境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已有研究显示,发铅浓度高的儿童其对简单任务的反应慢于发铅浓度低的儿童。还有研究显示,在同一组儿童中,医生诊断多动症的符合率与发铅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关于多动症的成因可能是饮食的争论一直存在,至于过量使用糖或精制碳水化合物是否成为多动症病因之一,目前尚无一致结论。社会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在对儿童的问题进行归因时,不能单从儿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认识,还应该从儿童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去看待,注意儿童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很有启发的。13目前看来,对多动症的成因分析是一个长期研究和完善的过程

13、,而对多动症幼儿的问题得到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动症的基本症状判断可有助于教师、家长等人及早发现儿童患有多动症,及时采取教育干预。而相关研究发现有助于患儿病情的改善。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多动症幼儿本身就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大家需要了解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多动症研究任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段超. 幼儿多动症个案研究J. 科学中国人 2014.(3):179-179.2董奇. 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3(1).3杨向永.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J.4严碧芳,李美銮. 矫正多动症幼儿行为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7).5雷燕,李燕红.儿童

14、多动症的表现特征及教育干预措施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4):119.6苏渊.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9):566 一 567).7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 儿童保健,2012(34).8曲振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形成因素研究 J.雄坊学院学报,2006,6(2):135.9李红.张家维教授针灸治疗小儿多动症 380 例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 (8):23.10仇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2705.11苏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9):566 一 567.12杨学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诊断及中医治疗田.背景中医药大学学报J,1999(2):52 一54.13任桂英,钱铭伯,王玉凤等.家庭环境与 ADHD 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105.14吴婷婷.对一名边缘儿童干预的个案研究以多动倾向儿童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周燕.走进多动症幼儿对一例“多动症”幼儿教育的探索J.教师(半月刊),2009(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