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321550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MRI技术原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一、发展背景,神经科学认为,大脑受到刺激时(视觉、运动及认知等),皮层神经元处理信号以大脑皮层结构为基础 研究脑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是当前脑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多年来,一直试图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人类大脑功能活动的解剖区域,脑功能定位手段,SPECT和PET:空间分辨率低,放射性,需融合定位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术中定位 Wada实验:颈动脉注射药物 磁源图(MEG):昂贵,后处理耗时,需融合定位 fMRI 空间分辨率高 无创 简便 易于重复研究,1936年Pauling指出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磁化率不同 1982年Thulborn发现血液中脱氧

2、血红蛋白固有的顺磁性是导致血液局部磁敏感性变化的原因 1986年Fox首先发现神经元活动伴随区域性脑血流、血容积、血氧和代谢变化 1990年Ogawa发现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OLD) 1991年Beliveau发现光刺激时初级视觉皮层信号强度增加,fMRI可定位,实现对人脑的应用,fMRI产生背景,二、成像原理,脑活动,脑活动是快速的神经元生理和生化变化,是消耗大量能量的过程 脑组织不能储存能量 脑活动的增加将伴随脑局部血流、血流容量、血氧消耗的增加 血流量增加明显高于氧耗量的增加 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少,脱氧血红蛋白,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铁处于高自旋状态,6个外层电子中有4

3、个为未配对电子 未配对电子具有很大的磁矩,顺磁性很高 脱氧血红蛋白主要被限制在细胞膜内,导致局部磁场环境高度不均匀 缩短T2驰豫时间,引起T2WI信号减低,血氧水平依赖效应,脑活动区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脱氧血红蛋白相对少 脱氧血红蛋白缩短T2作用下降 致T2*或T2时间相对延长,在T2*或T2WI上信号增高 fMRI激活区表现为高信号,Vascular-Space-Occupancy dependent fMRI (VASO) 血管间隙占位依赖fMRI,Lu et al., Magn. Reson. Med., 50, 263 (2003),脑活动区水含量的变化的两种假设 脑活动时脑组织容积下降

4、,由于组织顺应性,组织水容积不变VASO无信号变化 脑活动时脑组织容积下降,组织水进入血管,也成比例下降VASO信号下降 特点 不依赖血流、血氧 最小化BOLD效应,1.5T-VASO在脑中风的首次应用,T2W,VASO,信号下降提示血管扩张,视觉刺激,BOLD,VASO,Lu et al., Magn. Reson. Med., 50, 263 (2003),例: 3T高分辨率 VASO-fMRI,刺激引起负性信号变化,Hanzhang Lu,三、成像设备、技术,成像设备,高场强结合高梯度场及快速梯度切换率的MR设备 随场强增加,fMRI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超高场强MR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可

5、引起人体心电图改变、视觉紊乱等 1.0T以下MR系统,信噪比和分辨率差,不易探测十分微弱(不到5%)的信号变化 目前临床科研最常用的是1.5与3.0 T MR机,成像序列,选择对磁化率变化最敏感的扫描序列 常用GRE-EPI序列 优点为时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 可在几分钟内完成一个fMRI试验,并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成像参数,选择合适的BOLD-fMRI序列参数可改善fMRI结果 目前常用的fMRI扫描参数 层厚58mm,间距01mm 矩阵6464或128128 TR20006000ms TE为4060ms,成像过程,确定扫描序列及参数 制定刺激方案 刺激:声、光、电、针刺 任务

6、:运动、阅读、计算、记忆、判断 解剖像采集 BOLD加权像扫描、数据获取 刺激/任务与成像同步进行 数据处理和激活区显示 功能像叠加在解剖像上,使解剖与功能关系达到统一,刺激模式,组块设计(blocked design) 事件相关设计(event-related design),组块设计,以组块形式呈现刺激,在每一组块内重复或连续呈现同一类型的刺激 至少需要两种类型的刺激,一种是任务刺激,一种是对照刺激 通过两种状态的对比获得脑活动信息,组块设计手运动实验示意图,0:静息状态30s 1: 对指运动30s 循环3次,组块设计优缺点,优点 简单易行 多个刺激叠加,信号较强 缺点 刺激不能随机化,会

7、引起被试期待反应及注意力改变 不能区分组块内的单个刺激,无法进行选择性处理,丧失信息,事件相关设计,一次只给一个短暂刺激,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再进行下一次相同或不同的刺激 需要多次刺激引起的信号进行叠加,事件相关设计示意图,短间隔,长间隔,1:对指运动 每次只对指运动一次,事件相关设计优点和不足,优点 提高信噪比 提供单次刺激脑活动信息,可获得局部血氧变化曲线 刺激任务与刺激间隔随机化,排除了期待反应 可根据任务类型和被试反应进行选择性处理 不足 试验设计要求较高 要求刺激与成像时相一一对应 数据处理方法尚有待改进,右侧颈内动脉阻塞患者,左手运动,两种设计结果比较,黑线:颈动脉阻塞侧运动区 灰线:

8、正常侧运动区 患侧功能区反应延迟,峰值下降,ER 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事件相关设计 红、绿棋盘格视觉刺激 刺激时间s,间隔19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红线:红色棋盘格刺激 蓝线:绿色棋盘格刺激,block,ER,四、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fMRI研究的关键步骤 目前对数据预处理,如运动探测和运动校正方法上已经达成共识 对统计方法的选择、不同病人或志愿者之间的数据比较、数据结果的观察和报告等方面还缺乏统一认识 目前大量的软件工具各有优缺点,国际公认的两个软件为SPM和AFNI Statistics parameter mapping(统计参数图) Analysis of func

9、tional neuroimages(功能性神经影像分析),预处理,各种处理软件的预处理过程基本相同 运动校正 空间标准化 平滑处理,运动类型 头部自主运动 呼吸和心跳等生理运动导致头部轻微移动 必要性 fMRI信号变化本身很小 1/10像素大小的运动会产生1-2%的信号变化 控制方法 用海绵等固定头部 运动校正:可检测各时相fMRI数据相对于第一时相在三维旋转和三维平移上的空间变化,并进行校正 一般应确保头部旋转小于5,运动校正,运动校正,不同个体脑大小、形态不同,不便于被试之间比较,因此需要空间标准化 方法:将不同病人或志愿者的全脑数据进行空间归一化处理,转换到标准Talairach模板脑

10、坐标系统,以标准坐标系统描述脑结构的位置 坐标系 Y轴: 前联合上缘和后联合下沿跨越大脑纵裂的连线 Z轴:纵向上垂直于AC-PC连线 X轴:垂直于Y轴和Z轴,空间标准化,空间标准化,模板脑,志愿者脑,采用一定半高宽(如5mm)的统一三维高斯过滤,对图像进行空间平滑处理 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平滑处理,统计分析,简单方法(适于组块设计) 差图法:任务与控制的差值图像,不精确 互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反映参与任务刺激程度,应用最广 t-检验:用于单个被试分析 复杂方法(适于复杂设计) 通用线性模型:回归分析 线性时不变系统:用于事件相关设计,结果输出方式,三维立体,三维断层,横轴断层,结果输出方式,

11、像素激活范围,像素激活强度,像素激活位置,组块设计,相关事件设计,五、基础研究,MR可通过信号测定来反映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间接反映脑的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已从单刺激/任务到多刺激/任务 从功能定位发展到功能区反应特点和功能区联系 从对感觉和运动等低级脑功能研究,发展到对思维和心理活动等高级脑认知功能研究,运动 中央前回4 运动前区6 辅助运动区8 感觉:中央后回3,1,2 视觉 枕叶(17-19 ) 颞中、下回(20,21),语言 Broca区( 44,45) 颞上回后下部(22) 角回(39) 听力:颞上回(41,42 ) 认知 额上、中回,部分额下回前部(9,10,

12、11 ,46 ),视觉,Belliveau1991年,第一幅光刺激视觉皮层图,4Hz,8Hz,黑白翻转棋盘方格刺激 闪烁频率是影响视觉BOLD信号的最重要因素 8Hz时激活强、范围大 存在右侧优势,时间频率与视皮层关系,高空间频率激活强、范围大,空间频率与视皮层关系,高,低,(22x16格/屏),(7x5格/屏),双侧顶下小叶激活最明显, 双侧枕叶激活,立体三维图形识别,色 觉,首先枕叶(BA17和18区)激活,登录不同波长光线及其强度 其次颞下回(BA20区)激活,进行颜色的自处理 最后颞下回和额叶激活,进一步识别物体的颜色,红色棋盘格刺激 枕叶和额叶后部激活 未见颞下回激活,双侧颞枕联合区

13、:数字视觉输入途径 左侧顶下小叶:数字处理的重要功能区,阿拉伯数字视觉刺激,躯体运动,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与手运动频率相关 运动频率在4Hz以下时初级运动皮层信号强度与频率呈线性增加关系 频率在2Hz以下时,运动区激活范围随频率增加而增加 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与运动复杂程度有关 复杂运动比简单运动激活更多的功能区,且激活更强,躯体运动,两侧大脑半球对运动的控制存在不对称性,受利手因素及任务形式的影响 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与手运动模式有关,主动运动比被动运动激活强 想象运动也可以激活运动区,但激活程度明显小于运动的执行 运动学习与额前区背外侧、SMA前部、楔前回和顶内沟区域有关,双手握拳运动,双侧运动

14、区明显激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右手握拳运动,对侧初级运动区激活 同侧小脑半球激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双手握拳维持肌张力,双侧初级运动区和双侧小脑半球激活,左手运动 右侧激活者占43%,右手运动 全为左侧SMA激活,触 觉,感觉刺激引起初级体感皮层激活相对较弱 触觉任务主要激活初级体感皮层及次级体感皮层 进行精细触觉辨别时激活程度更高 激活程度与被试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密切相关,右手触觉刺激(毛刷刷手指),左侧中央后回激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痛 觉,痛觉体验 感觉辨认:负责分析刺激的性质、部位、强度、 持续时间等方面信息 情感冲动:产生痛觉认知中的不愉快成分 认知评估:包括注意力、预期和对过去经

15、历记忆,痛 觉,fMRI显示痛觉涉及区域 体感传递:初级体感皮层、次级体感皮层、 岛叶后部 运动传递:小脑、苍白球、辅助运动区、 扣带回前部 情感传递:扣带回前部、岛叶 注意传递:扣带回前部、初级体感皮层、 运动前回腹侧 自主功能:扣带回前部、岛叶前部,听 觉,语言或非语言的声音刺激均引起颞上回(初级及次级听觉皮层)激活 随刺激强度增加,激活区范围扩大 声音频率越高,激活区越靠前,听觉皮层,颞平面前极、颞横回、颞平面,后天性聋哑人 激活程度较弱,纯音刺激,正常人 双侧颞上回激活,正常人功能成像叠加到T1WI,R,L,R,双侧听觉中枢及双侧枕叶激活,聋人功能成像叠加到T1WI,L,L,R,R,双

16、侧听觉中枢激活比正常人弱 双侧枕叶激活强于正常人,说明聋人听觉中枢重组,音阶实验,右外侧面观,左外侧面观,双侧初级、次级听觉皮层及右侧额下沟后部周围皮层激活,右侧优势,结果 轻音乐与音阶对比,右侧丘脑 左侧豆状核 左侧岛叶前部,双侧海马旁回,结果 恐怖音乐与音阶对比,双侧杏仁复合体,结果 恐怖音乐与轻音乐对比,右侧杏仁复合体,语 言,fMRI语言研究较多 词语生成 听觉语言 语音及语义 多语种结果不尽一致 经典语言区:Broca区、 Wernicke区 其它脑区:扣带回前部、辅助运动区、颞中回、颞下回、梭状回、角回、丘脑及基底节区等 存在语言优势半球,双语者语义判断,中文大于英文 双侧Broca区,英文大于中文 双侧扣带回,词语生成任务,左侧Broca区、左角回,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心 算,涉及双侧顶下小叶、前额皮层、额下回后部和运动前区 随任务难度增加激活范围和强度增大 相关脑功能区存在偏侧化现象,与利手因素和计算的任务类型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