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31467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设计7(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洗瓶机的推瓶机构设 计 者 指导老师 学 院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 级 二 班 2012 年 12 月 30 日摘 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市场愈加需要各种各样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效率高、能耗低的机械产品,而决定产品性能、质量、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是产品设计。机械产品设计是首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和构思、各种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选用和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综合应用各类典型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原理、工作特点、设计方法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根据使用要求和功能分析选择合理的工艺动作过程,选

2、用或创新机构型式并巧妙地组合新的机械运动方案,从而设计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性能优良、工作可靠、实用性强的机械产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就是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和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以及应用计算机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了解机械设计的全过程,受到根据功能需要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备初步的机构选型,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2.以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为结合点,把机械原理课程各章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起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3.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

3、,并对动力分析与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4.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以及运用计算机和技术资料的能力。5.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的能力。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 录1设计题目2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3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4设计方案选择5所选方案的尺寸设计6机构的运动学分析7总体评价8设计体会9参考文献10附录【设计题目】设计洗瓶机的推瓶机构【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一.工作原理图一 洗瓶机有关部件位置示意图如图一所示,待洗的瓶子放在两个同向转动的导辊上,导辊带动瓶子旋转;当推头 M 把瓶子推向前进时,转动着的刷子就把瓶子外面

4、洗净;当前一个瓶子将洗刷完毕时,后一个待洗的瓶子已送入导辊待推。二.工艺动作过程将到位的瓶子沿着导辊推动,瓶子推动过程利用导辊转动将瓶子旋转以及将刷子转动。【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1.瓶子尺寸:大端直径 d=80 mm,长2OOmm。 2.推进距离 l=600mm,推瓶机构应使推头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 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进入第二个工作循环。3.按生产率的要求,推程平均速度为 u=45mm,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工作行程平均速度的3倍。4.机构传动性能良好,结构紧凑,制造方便。【设计方案选择】分析设计要求可知:设计的推瓶机构应使推头 M 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

5、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第二个工作循环。根据设计要求,推头 M 可走如图二所示轨迹,而且推头 M 在工作行程中应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工作段前后可有变速运动,回程时有急回特性。图二 推头 M 运动轨迹1方案一确定一条平面曲线需要两个独立变量。因此具有两自由度的连杆机构都具有精确再现给定平面轨迹的特征。点 M 的速度和机构的急回特征,可通过控制该机构的两个输入构件间的运动关系来得到。 图三 五杆组合机构 二方案二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 2 上点 M 走近似于所要求的轨迹,点 M 的速度由等速转动的凸轮驱动构件 3 的变速转动来控制。 3方案三全移动副四杆机构是二自由度机构,构件 2 上的点

6、 M 可精确在现给定的轨迹,构件 2 的运动速度和急回特点由凸轮控制。图四 凸轮-铰链四杆机构 图五 凸轮全移动副四连杆机构四,方案分析及最佳方案选择1.方案分析 方案一:该机构具有两自由度的连杆机构都具有精确再现给定平面轨迹的特征;但是结构较复杂,设计困难;杆件机构又有可能出现死点,导致运动出现不连续。 方案二:该方案运动不平稳;又由于推程较大,导致凸轮尺寸太大,整个组合所占体积将过大;且工作行程不精确,只是近似于所要求的轨迹;机构运动时噪声较大;并且由于曲柄1是从动件,所以还要采取度过死点的措施。 方案三:该机构中点 M 的速度和机构的急回特征,可通过控制该机构的两个输入构件间的运动关系来

7、得到,但是水平方向轨迹太长,造成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行程过大,而使相应凸轮尺寸过大。 2.选择最佳方案综合以上所述,方案三是最优方案,该方案具有可行性,结构简单合理,运动平稳,能精确的再现给定的轨迹,并且能实现给定的运动速度和急回特性。【所选方案的尺寸设计】图六 全移动副四杆机构1连杆尺寸连杆一做往复左右移动,连杆 3 做往复上下移动,连杆 2 做往复往复移动。连杆 1 的横向尺寸应大于 640mm,在这个机构中选取 660mm,竖直长度为 560mm。构件 2 上的连杆选取 240mm。连杆 3 的横向尺寸应不少于 840mm,横向尺寸取 840mm,取竖直长度为 400mm。二凸轮尺寸M 的运

8、动轨迹为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和两段相同的圆弧组成,其轨迹由凸轮 a,b 转动控制,将 M 点的运动可以分解为 X,Y 两个方向的位移随凸轮 a,b 角度变化的变化,如图七,八:图七 X 方向 M 点的位移随凸轮角度变化的变化图八 Y 方向 M 点的位移随凸轮角度变化的变化图七的参数填如下表一:0 1 2 3 4 5 6 7 8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X 20 95 170 245 320 395 470 545 6209 1011 1213 14 15 16250 260 280 300 320 340 350 360度 数高 度度 数高 度 图八的参数填如下

9、表二: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机构的效率、改善其受力情况,通常规定凸轮机构的最大压力角 amax 应小于许用压力角a,即 amaxa之值远小于临界压力角 ac。根据实际经验,在此设计中,推程时取a=30o,回程时取a=70 o80o。由基圆半径公式:Rodsd-etana-s 2+e2 , (其中 e=0)得Ro144取凸轮 a 基圆半径 Ra=160mm由图七,表一绘出凸轮 a 的理论轮廓曲线如图九:X 640 620 470 320 170 20 0 200 1 2 3 4 5 6 7 8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X 8 8 8 8 80 8 8 8 89

10、10 11 1213 14 15 16250 260 280 300 320 340 350 360X 40 0 0 0 0 0 40 80度 数高 度度 数高 度 图九 凸轮 a同理可以求得凸轮 b 的基圆半径 Rb=80mm,由图八,表二绘出凸轮 b 的理论轮廓曲线如图十:图十 凸轮 b3速度设计因为推程的平均速度要求为 45mm/s,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推程的 3 倍,所以工作所用时间为 600/4513.3 秒 ,返回所用时间为800/1356.0 秒 ,所以总时间应为 19.3 秒,因为题目中所要求的皆为平均速度,所以为了变于计算取推头来回一趟的总时间为 20 秒,即凸轮转一周的时间为

11、 20 秒,所以其角速度为2/20=/10rad/s0.314rad/s。 【机构的自由度分析】该机构中有 5 个活动构件,其中含有 6 个低副和 2 个高副,还有一个虚约束,故该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2Pl+Ph-p)=2,因为该机构有两个原动件,故该机构是二自由度机构。【机构总体评价】1 优点全移动副四杆机构是两自由度机构,构件上的 M 点可精确再现给定的轨迹,构件的运动速度和急回特征由凸轮控制,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结构简单,构件数较少,运动平稳,无冲击。2缺点1.水平方向轨迹太长,造成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行程过大,而使相应凸轮尺寸过大,在机器中放置空间较大;并且不利于力的传动。2.

12、该机构采用了凸轮机构,而凸轮与从动件之间接触为点、线接触,在运动中磨损很严重,不能实现长期精确的工作。【设计体会】这几天的课程设计很辛苦,每天晚上都要弄到好晚。但是当看到自己的成果之后,很兴奋。从一开始的迷茫,然后上网找资料,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内容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对课程设计有了大致的了解,选好课题之后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下资料,从图书馆借了参考书和手册。但是因为自己的基本功不太扎实,对课题把握不准确,先后选择实践了好几个机构,但是都失败了,终于我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全移动副四杆凸轮机构,经过几天的分析,计算,设计,与同学讨论,开始我以为自己可以很快完成,但是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又从网上摘抄了小部分内容,终于勉强完成了。并且当完成之后,发现这个机构还是有很多的缺点,就有一点点失望,可能这就是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认识不全面。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对教科书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自己的计算,作图,分析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后遇到这种课程设计,一定不能轻率,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认真设计,学好理论知识,做出好的设计方案。【参考文献】1. 孙桓, 陈作模,葛文杰 .机械原理 (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52. 裘建新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 机械制图 (第六版)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