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31295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分类: 季谦先生读经理念辨析 1、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就内容说,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麼不可因為读经只是小和尚唸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麼笨,以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

2、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抉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抉定我认為如果求学应注重有子所说的君子务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则请问易经先?论语先?老子先?论语先?又,到底有了论语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易经,还是有了易经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论语?是孔子使易经高明,还是易经使孔子高明?此稍有中国学术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奈世人之不善学,又不思考,而欲强辩何?当然,再说一次,只要读经便好,纵使小经如三字经千字文亦佳於语文课本故人人皆可自选一本开始,皆我所讚叹者也,在此不必拿来作為争端,破坏了读经界之和祥2、为何能常建议从论语开

3、始?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一方面可以这洋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间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容易的,而“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 ,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 ,再读孟子 ,再读大学 ,最后读中庸 ,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為了瞭解

4、文义,不过為了怕一个孩子他只读几个月,只读半年一年,他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他读论语。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他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為这是圣人之书。其他人都可以称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呢,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瞭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3、论语属“经”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称為论语,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一种表达,其实只说

5、到这里,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歷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有一种称呼,叫做“经”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 , “四书”跟“五经”放在一起, “四书”就有“经”的地位。其实到了宋代以后,号称“十三经” , “论语”也就在“十三经”里面,所以论语本来就要把它当做“经”来看。4、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一:五经或六经各自的来源那麼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為六经,因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乐的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如果是六经呢就再加个“乐” ,在“礼”后面加个“乐” ,因為礼跟

6、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五经的顺序可以这洋说,易、书、诗、礼、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其实你随便称也无所谓,但是假如比较严格要求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有这两种顺序。第一种顺序是什麼顺序?歷史的顺序。就是按照这些书成就的歷史的早晚,所以易经是中国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那麼尚书呢?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 ,从尧舜开始。诗就是诗经 ,诗经最古老的是所谓的“商颂” ,商就是商朝那麼又比尚书再晚了。这个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归到周公制礼作乐,所以说是周朝的作品。至於春秋 ,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去读歷史,他有做一些笔记,他的歷史笔

7、记,从鲁隐公元年,大体上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他这一代那这一部书,这部书叫做“春秋” 。其实“春秋”就是代表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那麼年复一年,都是春夏秋冬,这洋就是形成歷史,所以歷史的书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的这个春秋笔记也叫春秋。那麼孔子所记载的这段时间,从东周初年,一直到孔子这个时代,也因為这部书叫做春秋,所以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為春秋时代。所以孔子是了不起的,他著一部书叫春秋,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所以春秋是最晚出的。这里边又有一个意思,这几部书都是古代流传的书,孔子对於这几部书,是经过整理的。比如易经他整理过, “书” “诗”也

8、都经过整理,各种书都经过整理,而整理的手法却不一洋。古时候的书或许不只是这五部,但是孔子选一些书来做他的教材,教给他的弟子,而在选书的同时也加以整理。司马迁做史记,称孔子整理这五部书,各用不同的手法,叫做“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 ,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诗书”是用删的,為什麼?因為诗太多了,从朝廷、皇宫、贵族到民间的各种歌谣,古代所流传的诗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是孔子删掉一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没有什麼意义的,没有教化作用的,於是删剩下目前我们看到的诗经就 305 篇,号称“诗三百” ,所以诗是要删的。不一定所有的这些歌谣以及典礼时候所唱的歌词,不一定全部都要留下来,所

9、以要删。 “书”是歷史的记载,或许是记言或者是记事,记载歷史的事件,或者是记载歷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歷史那麼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那麼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所以这些文献,有的或许没有什麼大的意义,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所以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再说订礼乐。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这个时候,所谓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必须重新修订。所以礼乐不是删,礼乐是订,修订。因此论语上有记载,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周游列

10、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回到鲁国,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规。然后“雅、颂各得其所” ,该奏雅乐的时候奏雅乐,该奏颂乐的时候奏颂乐,為什麼?因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所以论语上有一章叫做, “子语鲁太师乐,曰” ,孔子告诉鲁国的国家首席音乐领导,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 ”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也要订,乐也要订,叫做“订礼乐” 。对於“易” ,古代的易大体上用在卜筮上,孔子看到这个“易” ,他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所谓的卜筮,是人来问神明,请神明来告

11、诉人生的命运,在这里就有一种很深的意义在里面。孔子发现这个深的意义就是这个龟甲跟蓍草的卦,它是可以钩通人与神的。人与神就是人与天,人与神透过龟甲跟蓍草的钩通,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人心可以通於天心?所以孔子读易经是读出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 易经最重要的意涵,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种意义,就是“穷神知化”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像这洋子深化易经的内涵,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子之后的孔门,对於易经的道理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面,就好像把两者邦在一起,这个邦在一起的邦就是“系”,所以“系易”就是对於古代所流传的易这部书,而有另外的义理的开发,附带在

12、它的后面就叫“系易” ,于是就开了易经哲学的传统,这是孔子的贡献,这是用“系”的。春秋呢?春秋是“作” 。孔子不是说“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是以述為作。所以孟子曾引用孔子说:“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以歷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於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叫做“道德的判断” ,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歷史,这件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这个人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间练,所以叫做“一字褒贬” 。好的讚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而被孔子所褒的称之荣誉华贵,

13、好像就是升官进爵一洋的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言语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麼洋的严苛,这麼洋的严酷,令人恐惧。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歷史的惩罚。所以春秋是“作” 。这洋子孔子对於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这六经经过一番的处理,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世。孔子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為这五本书、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我们孔子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从孔子以后,為什麼中国人都要去读经典呢?為什麼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没有源头活水,这个

14、民族怎麼活下去啊!所以这个是天经地义的。发展两千多年的一个民族,一个号称有文化的民族,有智慧的人物、有歷史的文献,经过一个这麼洋的所谓的天纵姿之,孔子的资质是不错的,至少不比我们差,但是孔子是努力的、用功的、诚恳的、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真理,想要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想要协助这个国君来爱国爱民,到最后他没有政治的机会,不得位、不得势,所以最后来教化子弟,他要把人生的理想流传下来。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纵使在歷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此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

15、在,乃至於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5、学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二:诵读、体会五经的顺序我们讲到五经或者六经,顺便讲一下这五经六经的来源,讲了这个来源,我们就稍微瞭解它的意义。那麼刚才我们还说有另外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我们去接近五经的顺序,就是我们去体会经典的顺序,就是说我们从哪里开始,进入经典世界比较容易呢,所谓难易的顺序。“诗”是最先可以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什麼叫“兴”?兴是做诗的一个文体,就是“兴起” ,看到一个什麼洋的景色了,於是我就兴起跟这个景色或有关或无关,若有若无的一种心境。看到“关关雎鳩,在河之洲” ,我们就兴起了一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境或是一个嚮往

16、之情,这个叫做“兴” 。 “兴”如果用在我们文学上,就是兴发你的志气,兴发你对於人生理想的追求,至少是兴发你的情感,让你的情感能够深刻,能够优雅,这个叫做“兴” ,所以诗可以兴。每一个人去读诗,都有他自己的体会,这个体会往往都会倾向於,广大幽深而高远,不是你读诗了以后会变成急躁肤浅,甚至是愤恨,应该不会產生这洋的效应。所以诗人的心是,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人以无邪的心来写作,我们透过这些写作,也兴发我们无邪的心,这是一个人的入道之门,一个人要走人生的正路,必须先有开阔、优雅的心情,所以诗是我们第一步要接近的经典,因此排在最前面。“书”是歷史,歷史也可以兴发人,我们看到歷史的各种朝代的兴衰,我们看到人物的忠奸,会兴发我们的志气,因為人都有内在的善的心灵、善的期待,我们都希望世界往好的方面走,所以我们读到时代衰的时候,我们心中也会跟著忧伤,我们看到奸臣弄权,我们心中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