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30258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第1课格律诗八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1 课格律诗八首来源莲山课件 5 Y K Co M 第 1 课 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课时安排2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

2、无尽的艺术魅力。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

3、首诗。2.作者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33.品味诗歌。(1)整体把握诗歌。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潮水漫无边际地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

4、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 “入旧年” “生残4夜”等用字准确

5、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2)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

6、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4.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背诵你所熟知的乡愁诗。5.小结。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6.赏析乡愁诗。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5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三、学习春望 。1.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加深体会。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

7、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 ,诗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3.品味全诗。(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 ,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

8、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6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诗的颈联写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 ,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处?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

9、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3)本诗有哪些写作特色?在表现手法上,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诗歌语言的意境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4.小结。7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

10、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厚,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深刻地体味西湖的美丽景色。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强调继承

11、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3.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西湖早春的景色。诗人从大处落笔,写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8“云脚低” “几处” “早” “新” “浅草”等词语都表现了早春景象。4.诗歌研读。(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最爱”最能

12、体现作者的情感。(2)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 , “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莺和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5.小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歌。2.课下背诵 望岳 ,并体会与春望风格的不同之处。第二课时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9透过凝

13、聚着历史的诗词歌赋,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人对寂寞的多种体验和心境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深情真挚的,是淳朴晶莹的,是值得世人称道的;而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豁达开阔的,意韵圆臻的,是值得人们大彻大悟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豪放的、潇洒的,也是得到文人骚客们一致效法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律诗,领略他的别样情怀。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

14、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3.朗读诗歌。教师诵读,让学生注意读诗的节奏和作者的情感。4.整体感知。首联: “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10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颔联: “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故友的悼念, “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颈联

15、: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尾联: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的乐观精神。5.品评赏析。(1)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16、。6.小结。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11哲理,做到景、情、理相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学习赤壁 。1.导入新课。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欷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今天,我们学习杜牧的赤壁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