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268842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精美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内容: 掌握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知道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含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伊斯兰教(622) 穆罕默德,基督教(1世纪) 耶稣,佛教(前6世纪) 释迦牟尼,东正教,天主教,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3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与罗马为首的西部教会。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中诞生新教。,“原罪”,“救赎”,原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

2、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资料卡片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政治: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必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教权高于王权,火烧布鲁诺,导火线: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1、政治: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教权高于王权; 2、经济:德意志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素有“教皇的奶牛”之称。 3、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

3、以搜刮民财。,兜售赎罪券,“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只要买赎罪券,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即使谁杀害了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摘自西方宗教史,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1、开始: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青年路德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一场暴风雨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欧洲社会。 1505年7月2日 ,返校路上的路德突遇暴雨闪电,他吓坏了,脱口而出:,“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名修士!”,修士路德发誓终身不婚,过着禁食、抑欲、守夜的苦修生活,希望得到救赎。

4、路德还获得了两次到罗马教廷参观学习的机会,然而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威和腐败,却让他很失望甚至愤怒。,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1.开始: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2.内容: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鲜明人文主义色彩,把信仰和善功对立。 平信徒皆祭祀;圣经至上。 (2)君主权力高于教皇教会。 (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结婚。,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教皇,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直接对话、得救,加强罗马教皇的权威, 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上帝,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

5、和 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我的信仰教会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 (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人文主义的体现: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改革后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1967年路德荣登时代封面人物,2013年教皇方济各当选年度风云人物,获选评语:他把教皇的权威拖出宫殿走向大街,访饥问苦,关注现世的生

6、活和幸福,财富与贫穷,公平与正义,挑战了天主教的传统观点,推行了宗教改革,成为新的道德之音。!,加尔文(15091564),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被称为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如果说路德点燃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烈火,那么加尔文则是一个伟大新教的实践者,他创立了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民主教会。,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君主的特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1)加尔文改革的内容:,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影响,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

7、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选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永生与永罚,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上帝,弃民,二冲破樊篱的呐喊,按照传统理解,宗教改革是一场改革,但现在新史观更认为它是一场革命, 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 那么,这场心灵深处的革命,究竟给近代欧洲带来了什么?,史观前沿,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路德最大的

8、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政治:神权受到打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材料二:宗教改革时,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农场主,他们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大学,路德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性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政治: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思想: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欧洲社会进步,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教育的发展。,思维整合,加强天主教会权威,为宗教神学精神垄断服务,合作探究1: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的比较。,从神学角度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我奋斗,我成功,教皇:因行称义,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先定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救的自主权,相同点: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 的比较,相同:都主张信仰得救,反对因行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宗教改革。,不同:加尔文将信仰得救

10、发展为先定论,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探究2:比较路德和加尔文宗教观的异同,探究3:作为14-16世纪的两场重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相同: 背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对象:封建教会和封建神学 核心:宣扬人文精神 不同: 对人的认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一切以神为中心。 借助的形式:文艺复兴借助了文学艺术的形式,而宗教改革借助了宗教的形式。,表现领域: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的上层;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待宗教态度:文艺复兴运动认识并揭露教

11、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直接否定教皇权威。,探究3:作为14-16世纪的两场重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1.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A,2.(2016全国高考预测创新题)“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

12、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A,3.(2016四川绵阳三诊)“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他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法国革命时期,B,4.(2017安徽合肥调研)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A,5、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宗

13、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A,6.(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A,7.(2017山东临沂模拟)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

14、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权在民”,A,8.(2017北京东城模拟)以下是16世纪东两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A,对接高考40题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比较,史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

15、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问】(2)据史料二,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怎样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阐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内在关系,提示 体现: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性,主张个 性自由,但更进一步强调因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 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 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用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历史现象,提示 史料反映了宗教改革前世俗的权力从属于教会,宗教改革后打破了教皇的绝对权威。,(2)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提示 史料反映了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