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240856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迁与史记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才、学、识、德兼备的大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学者。他的才表现在对学术思想的统摄和开展;他的学发挥在对文化体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识流露在对人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他的德显示在对正义的伸张和良知的实践。就经学上的成就而言,他确立了孔子的主导地位和六艺的真正价值;就史学上的贡献言,他开创了历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就对诸子学的认知言,他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学上的表现言,他充分运用了流畅的时代语文,甚至各地的方言土话。还有,他在历学上所树立的典型,是对自然科学的确信和对客观事理的认定。 (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台湾学者赖明德评司马

2、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鲁迅评史记,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3、。 汉文学史纲要,余读太史公自序,而知史记一书,实发愤之所为作。其传李广而缀以李蔡之得封,则悲其数奇不遇,即太史公之自序也。匪惟其传伍子胥、郦生、陆贾亦其自序,即进而屈原、贾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亦其自序也。更进而伯夷积仁洁行而饿死,进而颜子好学而早夭,皆自序也。更推之而传乐毅、田单、廉颇、李牧,而淮阴、彭越,而季布、孪布、黥布,而樊、灌诸人,再推之而如项王之力拔山气盖世,乃时不利而骓不逝,与夫豫让、荆轲诸刺客之切肤齿心为知己者死,皆太史公之自序也。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之磈垒,诚不禁其击碎唾、拔剑斫地慷慨而悲歌也。,袁文典论史记为发愤之作,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

4、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史记的体例,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第七 高祖本纪 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 第十 孝景本纪 第十一 孝武本纪 第十二,五帝本纪 第一

5、 夏本纪 第二 殷本纪 第三 周本纪 第四 秦本纪 第五 秦始皇本纪 第六,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司马迁的修史理想,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

6、进步的政治思想。,成一家之言: 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史记的文学成就,论伯夷叔齐,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

7、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史记的叙事艺术,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叙事中详因而略果,传主地位的安排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闾巷之人入传 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揭示人物性格 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用心理描写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用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史记的

8、人物刻画,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互见法,项羽本纪的叙事与写人,选取典型事件 传奇性与悲剧性 诗化与抒情性,项羽本纪之三大战役,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战事,而于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

9、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李景星曰:“此传虽曰魏其武安侯列传,实则窦、田、灌三人合传也。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无限风波。头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独用力博众兽手段,构成一篇绝热闹文字,真是神力。传以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眼目,以宾客为线索,以梁王、程不识、汲黯、郑当时、石建许多人为点染,以鬼报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相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而武安侯田蚡恃其宠骄,以琐屑嫌隙倾杀窦、灌。此尤千古不平之事,故传又特意写出。奇文信史,兼擅其长,宜乎于古今史家中首占一席也。”(史记评议),李景星评魏其武安侯列传,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

10、神、发愤著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史记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五叹(1),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

11、。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李斯五叹(2),(秦始皇死,为赵高所挟制,被迫从其谋更易太子。)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五叹(3),(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李斯五叹(4),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

12、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五叹(5),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石建父子谨慎,不喜儒生,有戴儒冠来见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列传) 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项羽威胁欲

13、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传),刘邦的无赖性格表现,刘邦的无赖性格表现,不喜儒生,有戴儒冠来见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列传) 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项羽威胁欲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