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22691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新编川大语言学考博真题(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语言学理论年语言学理论一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配价:配价:“配价”是当今语法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所谓“价”(valency) ,是借用化学中的术语 ,主要考察某一成分有多少个同现成分, 亦即某一成分必须有多少个强制性搭配成分。 最早把“价”理论引进语法研究领域的是法国语言学家 Lucien Tesnuere,当初是为了研究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动词的 “价”就就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配价理论思想认为,动词 是一个句子的中心(支配词 regissant) ,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动词本身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只接受动词

2、支配的的有“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 ,其中名词词组形成 “行动元(actant)” ,副词词组形成 “状态元(circonstant)” 。从理论上说,句子中的状态元可以是无限多,但行动元不得超过 三个,即主语、宾语 1 和宾语2。由此可以将动词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动词有配价的问题,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形容词和名词等也有配价问题。我们可以说:利用 动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和分析的手段就称之为 “配价分析” 。根据配价分析理论,汉语中的动词可以分为零价动词,表自然现象的词;一价动

3、词,即一般的不及物动词;二价动词,即一般的及物动词;三价动词,即双宾动词。在中国最早利用配价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语的是 朱德熙先生关于“动词语+的”结构的分析。利用配价理论及方法我们可以 对汉语中的一些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也可一解释一些用其他理论不好解释或不能完善解释的语法现象。关于配价的性质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配价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畴。以句法概念来说明“价”, 该动词分布性质所要求的必要数量就是它的价数。二是认为配价是语义平面的概念, 提出的谓词的配价是以谓词的意义为基础的,谓词的意义决定了与之同现的必要成分。三是认为配价是句法语义范畴。2. 构构式式认知构式语法近年来在国

4、际语言学界渐成气候,是一种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构式语法学家力图运用构式语法来描述和解释所有类型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谓的 “核心语法”中所定义的语言结构。通过分析和研究非核心结构,人们可以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可以用来解释那些边缘的、非核心结构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解释那些非边缘的、核心的语言结构。构式语法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视为一个整体 ,它认为:语言的功能使语言的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 ,因此对语言的形式研究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 ;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 ,只要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中预测出意义就可以称为构式。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 C 是一 个独

5、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 Fi) 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 C 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 。3语语素素化化语言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的变化都是无所不在的。作为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语素不是静止不动的,一种语言的语素系统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着“语素化”这一语素动态形式。语素化的基本定义是:原本没有意义的音节,或独立运用但不能参与构词的多语素词,现在构词上能以特定的语义与别的语素组合构建新词。4. 语语法法化化历史语言学中的语法化,主要指词汇性成分发展为语法要

6、素。类型学意义上的语法化就是将语义或语用的内容固定为形态范畴和句法范畴,成为语法系统的固有要素。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在现代语言学中,研究这种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被称为“语法化学说”或“语法化理论”。近年来,国外功能主义的语法研究逐渐和历史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在语法化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形成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新趋向,国内也呈现出这种局面。也就是说,无论国内、国外,语法化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

7、之一。在语法化方面,以下几点已逐渐达成共识:(1)语法化的主体内容是句法化、形态化,由于汉语形态不发达,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就成了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中心内容。( 2 )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 ,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象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3)语法化是逐渐变化的过程。( 4)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但也有少数情况是从更虚到比较虚的,如从 “N 所名”到“N所名”的过程中, “所”通过重新分析从词缀变成了结构助词。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和语境(context)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的一个最狭窄的定义就是:语用学是研究已经

8、语法化了的,即在语言结构中表示出来的那部分语言和语境间的关系。按照这个定义,语用学研究的就是语用法的语法化,即语言的用法跟语法结构的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法结构不能脱离语言的功能和用法而独立存在,语法规则要受到语用原则的制约,语用原则对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现象也有极强的解释力。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语法结构的“共时平面”看,实际 同时存在的大量语法结构现象可以用语用原则作出解释。如“差点考上了”和“差点没考上” ,意义不一样, “差点摔倒了”和“差点没摔倒”意思却一样,其实是受到了“心理期待差异”的语用原则的制约,是用语用原则来解释语法结构的差异现象。二是在语法结构的“历时平面”看,有许多语法结构

9、现象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些特定的用法在约定俗成之后“凝固”成了语法结构规则。比如“在下”本来表示一种空间的方位关系, “在树下” 、 “在窗下”等,后来像“在党的领导下” 、 “在这种形势下”等也由于某种语用条件逐步进入这种结构框架,这种从具体空间关系到抽象空间关系的扩展演变用“心理意向投射”的语用原则来解释就十分清楚了。这就是用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演变现象。?5. 象象似似性性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联系就是象似性,即两个事物之间,或者某部分外形,或者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比较相似,或者跟某些事物有某种联系,我们就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象似性

10、。语言的象似性 (iconicity)可以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 相似的现象。这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看 (1)在语音方面,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关系,如世界各语言中的拟声词;( 2)在文字方面,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象似性现象,如汉语中的象形、会意字;(3)在结构上,语言结构有某些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人们的概念结构。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者象似关系,或者说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的模型。这种象似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成分象似”,即语言结构的单位实际上

11、跟概念结构的单位一一对应。第二个是“关系象似性”,即语言结构中单位之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在讨论句法结构中的象似性 时,我们常常提到 三个主要的子 原则:第一,距离象 似性原则:概念之间的距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的成分基本一致。如,可以解释这样的语法现象:可以说 “我爸爸”而“我椅子”就不行。爸爸是不可让予的,而椅子是可以让予的,因此跟定语“我”的关系,前者距离要小于后者,所以 “的”就不一定出现。第二,顺序象似性原则:思维的顺序 或者事件发生的顺序 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如汉语的基本句序是以 “主谓宾”为主,反映了一种思维上的顺序。 而且汉语的词序和时间的时间顺序之间具有

12、广泛的象似性关系,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我跳在马背上 ”和“我在马背上跳 ”,前者是我先在马背上,然后再跳;后者是我先跳,然后到达马背上。第三,数量象似性 原则: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信息,比较重要的信息,以及比较难于预测的信息在句法上就可能采用比较复杂的方式。反之则采用比较简单的形式,采用比较少的句法成分。如,汉语中的形容词,当要表示“量”的增加时就采取重叠形式, “漂亮漂漂亮亮,大方 大大方方”。6.语语义义透透明明度度所谓语义透明度,指的是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二二 试论范

13、畴化和典型理论在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中的运用。试论范畴化和典型理论在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中的运用。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 相似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其过程就称为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跟传统的范畴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此外,结构主义语义学家认为,确定语义范畴的标准是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即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了该语义场的充分必要语义特征。 )而近代哲学家 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

14、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 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 而 Labove 和 Rosch 在家族相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 (根据原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不一样,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

15、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其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即是范畴的原型( prototype),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egree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企鹅更属于 “鸟”的范畴。此外,他们认为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只是相似程度的不同,典型成员具备所有或大部分该范畴的特性,而边缘成员只与典型成员具有很少的一部分相似属性。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某甲认知对象可能完全成为一个范畴成员,而某乙对象可能部分划在该范畴之内;其中甲范畴成员和乙范畴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某点或多点相似,因此,范畴应该是构成一个连续体。其中,)典型(或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范畴的确定是凭借典型

16、特征,而不是有充分必要条件来建立的; (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典型程度差异; (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的特征,且够成一个连续体; (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上述范畴化的 概念和典型理论对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有力的作用,可以 解释汉语中很多语言现象。 根据范畴理论,可以得到 “语义范畴”的定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 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 “语法范畴”或者“语义范畴”,语义范畴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义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广义的语义范畴由结构变化形式表示。汉语中已经有一些成果的重要语义范畴就包括 “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领属范畴、自主范畴、顺序范畴、动态范畴、趋向范畴、指示范畴、程度范畴”等等。一般认为,汉语中最重要的几个语义范畴是 “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和“领属范畴”。时间范畴:关于时间范畴可以分别考虑跟名词有关的时间范畴和跟动词有关的时间范畴。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时间词连用构成主谓结构和同位结构的规则是:如果有相对时间词和绝对时间词,则需要把相对时间词放在前面,绝对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