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

上传人:luoxia****01801 文档编号:56223551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一、代理理论公司之所以诞生,一种狭隘的定义是由于追逐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其中 对于利润及财富的追逐程度是由社会对代理理论的理解所决定的。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谁来承担责任,即谁来对公司行为以及特殊的关系结构导致股东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 突负责。在传统的商业关系里,利益相关者被看为了委托人,公司的董事或者经理为代理人。 董事会的董事们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代表,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力为利益相关者追求最大的经 济利益。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分离有限责任公司的诞生,是相对于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合伙制企业的巨大进步。因为有 限责任公司极大地鼓舞了长期资金对工商业的支持,在世界范围

2、内其带来的影响远不仅是 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股份和有限责任概念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低风险的投资途径,激励人 们更多的将手中闲置的资金投资于商业,因为其避免了原来无限责任模式下的高风险。随 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商业领域,但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商科背景,这就需要引 入专门的管理人才,即组成一个为他们管理公司的团队,诞生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 离。慢慢地,这种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成为现代有限责任公司的模板,并成为商业领域人 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股份有限公司往往都由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所领导。在董事会中,一些董事确实在 很多方面了解公司的经营业务,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董事很少主动了解公司在经营方面的事 务

3、”亚当斯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分离,使得股东对公司经营、财务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犹 如亚当斯密所说,除非有由外部监督部门强制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否则很难保证这期间不 出现问题。公司治理理论存在价值就是可以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有者和管理层 之间潜在的利益分歧所引发的各种问题。“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层,替所有者执行公司事务获取利益,而不是为他们自己 的产业,这就很难保证他们能像私有制公司合伙人一样,频繁、焦虑以及谨慎的处理财产 事宜挥霍和浪费公司财产的情况在有限责任公司或多或少的都有所存在” 亚当斯密。很显然,早在 1776 年,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不加以干涉,代理模型很难保证委托 人的相关

4、利益。三、司法和专业框架从 1844 年开始,英国不断推出越来越复杂的相关公司法案,都是为了维护公司相关 债权人的权利不受损害。除此之外,法律还另行规定了由外部具备专业知识以及能力的独 立审计,对公司定期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以及可能影?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潜在事项进行审核。公司董事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确保公布的相关财务报告是真实、相关和可靠,它合 理反映了公司一段期间的经营业绩以及相关事项。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根据这份量化的报告, 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自由决定后期是否追加投资,又或者是撤出其在公司的原有投资。 审计主要关注的是财务信息是否在财务报告中予以真实可靠地反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在法律中作出规定,

5、公司必须在每个财务期间的末尾对其会计 数据进行审计。绝大部分外部公司治理准则都是关于确保审计人员与公司董事是相互独立 并客观公正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关于审计的其他问题,主要围绕谁能来 指派审计人员,一家事务所最多可以审计多少家公司,同时审计同一家多长时间就必须进 行轮换,事务所、审计师以及他们的网络所、附属设施是否能够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等。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可以依赖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手段。外部公司治理包括自愿和强制的法规, 报告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框架,像公司法、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定以及会计和审计的相关准 则。内部公司治理是外部治理体系嵌入公司文化以及公司体系的过程,以及治理

6、在现实中 是如何实施和运作的。公司治理体系可以提供一种对于公司行为进行规范的框架,只有公司组织内部上上 下下各层级形成一种文化,宣扬、支持这种治理模式和机制,犹如道德准则一样要求组织 全体的行为和价值观,才能保证外部的规章制度和实践条款的奏效。同时,如果能将识别 和承担法律规定代理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潜入深层次的公司文化中去,将会起到更好地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通过设立相关控制系统,程序以及内部结构,在符合外部法规要 求的同时宣扬一种包含信息传递透明、职业质疑以及客观公正的公司文化。除此之外,在 组织高层开始及早预防有损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相关行为的发生。五、公司治理的法规模式选择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是自

7、愿遵守的,任何不符,形成的偏差都可以在财务报告的附注 中予以说明。基于非硬性条款的治理,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些处于特殊领域或者特定情景 下的公司,很难完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基于硬性法规要求的治理结构,是通过制 定统一的法条,来要求所有适用的公司,比如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既采用这种治 理模式。这种方式比较高效,因为它不依赖董事们的职业操守,也不存在临时过渡性事件 等情况。在这个领域,英国的 Cadbury Code 引入了内部控制机制,以增强公司的信息对于股 东的透明性及可问责性。这种自愿报告的模式,通过问责和控制明确了公司可以通过法规 和规章制度的方式,使得公司股东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相关状

8、况,此外引入独立董事作为评 价公司政策制定的独立人员。该法案同样对外部审计做出了相关要求,认为外部审计应当独立且起到充分的监督 作用,并规定了董事会中至少存在独立董事的人数。在公司治理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引入强 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系统内部审核,交易过程和决策的连续监控、预防以及检测, 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可能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相关行为。 世界上有很多已发布的公 司治理准则是关于如何选择董事会股东以及他们的工作应该怎样分工。对于选择股东,各 种准则有着各自的建议,一般来说,有效的董事会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独立并高效的独立董 事,还应当注意选择的独立董事背景的多元化。因为多元化的独立董事构成,可以帮助

9、附 属委员会更好地完成股东所委派的任务。在过去不断发生的公司丑闻,恰恰说明如果没有 合适的公司治理措施,公司管理层就会拿到无关绩效、不合理的薪金,形成肥猫效应。 Greenburg Report 和 Hampel Report 不仅研究了传统的财务、绩效等治理问题,而是将注 意力集中在公司董事的薪酬制定程序上,因为公司管理层薪酬分配方面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亟需研究。上述报告的主要观点都已经被 Turnbull 委员会合并到 1999 年版的公司治理准则,除 此之外,准则还将公司的责任拓宽到必须保护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虽然有了更加高效的公司法、上市规则、规章制度、会计与审计准则和公司治理准 则,

10、保证了公司有了更好的治理结构,以及为解决原始代理问题提供了基础。但不论治理 结构是非硬性的还是基于法条硬性的,不断出现的董事和公司舞弊事件,说明代理问题还 是没有完美解决。依赖自愿披露、会计专业要求,甚至是司法体系的传统治理模式没能为应对治理失败提供充分的保证。如果董事能够真正代表利益相关者去追逐其相关诉求,从顶层设计, 自上而下的在公司中形成一种透明,忠诚以及正直的企业文化,那么代理问题才能真正的 得以解决。六、公司治理和文化价值为了使公司治理有效,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受利益相关者委托, 代表其利益的管理者应当意识到他们的决定和行为有着影响经济、社会乃至道德层面的深 远意义,

11、建立这种文化氛围和责任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难题。董事应该在公司内部大力宣导并形成一种以责任、问责以及信息透明为主的企业文 化。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建立正式的组织结构,指派高效和独立的非执行董事设立审计和 薪酬委员会,强化内部审计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持续、长期并鼓励组织内部人 员广泛参与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公司可以通过建立与个人绩效和职业发展相联系的适当治理准则,来鼓励这种良性 的职业道德行为。例如,促使公司股东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致,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团队 精神,与公司相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为同一目标进行奋斗,减少了内部损耗,更利于实现 目标。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明确的企业使

12、命和战略目标,来明确这个共同的目的,即以实现 可持续的增强团队文化,并通过分解目标,将其分割成有意义的阶段性指标以及可衡量的 部门和团队指标,更有利于激发士气,完成整体目标。公司可以通过设立以下措施促使企业氛围的形成。平衡生产力和奖金计划;透明的招聘和晋升政策;良好的员工福利和激励计划;环 境友好与客户关系保持。有利于公司治理进行的恰当企业文化,应当是公司所有层级都能认真处置机构的总 体目标,同时机构在设定目标时,也已充分考虑并尊重公司各层级人员的利益诉求,与此 同时所有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定都可以被识别和预期出来,不存在公司管理层暗箱操作的 情况。所以,好的公司治理必须超越外部会计和审计准则的

13、要求,在内部控制、绩效评价 和管理、预算控制、质量管理、人员招募、发展培训等商业企业管理方面加强激励和引导。七、总结从长远的持续发展角度看,非刚性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包括普通大众 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广泛的代理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狭义的“管理”概念,但不论从哪个概念来看, 好的公司治理需要的是权利、责任组成的基本框架下给委托代理人员适当的奖励,以形成 最好的平衡。培养“软”的企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以支持正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必须采取的手段。 因为这种模式减少了委托代理关系的负面行为,诸如浪费、效率低下、懒惰、贪婪、欺诈、 欺骗、贿赂或盗窃。这样的企业文化能持续满足和平衡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以及客户的需求, 此外一般公众的利益也可以在长期范围内予以兼顾。这种平衡,只能依靠企业自发真诚地为了履行其社会义务而主动接受,而不能强硬 的通过与治理法规相结合来实现,成为无数商业机构治理条款的一部分,这样毫无作用。 只有当整个商业社会道德层次到达足以支撑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自内而外的承担起 责任,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守护其权益的时候,公司治理问题才能彻底妥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