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

上传人:luoxia****01804 文档编号:56219185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浅析企业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在岗位上从事一定工作的成年人,培训要对改变其岗位行为有 所帮助,培训要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员所在机构工作 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培训的对象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面临岗位的责任要求,二是有自 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对企业员工,我们不可能像对待普通学校里的学生那样从基本 和基础开始,也没必要从学科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系统完整的知识教学。认识到企业培训的特点,对我们开展好企业培训工作很有必要,企业培训工作要真 正从服务的对象出发,研究他们的岗位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调动 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

2、在认真总结本企业培训工作经验、借鉴其他单位优秀培训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定位;必须体现岗位职务特色,创新培训方 式;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下几点需要企业关注。一、以终为始,明确培训目标对企业来说,培训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解决问题,二是提升能力。设计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首先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培训首先要让员工意识到所 学习的内容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密切相关,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 而问题既包括工作问题也包括思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采用教育和培训 的最适合的形式。也就是围绕着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

3、给员工提供研究问 题的基础知识信息;有效地组织开展深入的研讨,完成从提出题目,设计研讨方案,推进 研讨进程,最终提出方案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拥有 者”是学员,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员,成果应用的受益者也是学员。其次,要以能力提升为出发点设计。而能力提升的任务则更适合由培训来完成,在 员工教育培训中,要从学员岗位职责需要出发,按照胜任岗位的标准,考虑工作中的新问 题对干部能力的新要求,对员工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能力培训。能力培训含有一定的知 识学习,但其主要的形式还是训练,途径有两种: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训练, 即在解决问题中对学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

4、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二是要辅以 一定形式的技能训练,使学员在履行职责中的一些关键行为能够在训练中达到熟练,形成 良好行为习惯。二、推进培训转型当前,国家和培训行业等内外部客观环境都呼唤着企业员工的培训转型。要求企业 培训更加凸显企业特色,紧密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为企业创造更高投入产出比的学习 价值,这正是培训转型的本质目标。一要加强内部课程开发和内训师培养。培训转型,对企业内部课程开发和内训师培 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探索和建立系统开发内部课程、培养内训师的机制和方法。通过 制度加强企业内训师激励和引导。通过体系性课程开发,实现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的落地; 通过专题式课程开发,更好地宣贯组织

5、战略和工作思路;通过行动式培训项目开发有效解 决业务问题,提升组织绩效,支撑战略实施;通过案例式课程开发,广泛挖掘管理经验, 传播组织智慧。二要加强培训与企业人才管理的链接。培训转型,必须加强培训需求、方案策划、 效果评估与企业人才管理的链接。新型的培训应以企业战略、组织绩效和人才发展为导向。 培训需求和方案策划应根据企业战略方向、绩效问题和人才职业发展阶段需求等确定。培 训效果评估应与人才测评和人才选拨、晋升相结合。三要加强培训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培训转型,必须加强培训机构自身学习成长和管 理能力建设。一流的企业培训机构,需要一流的培训管理者和培训管理水平。培训机构要在组织设置、职能分工、人才

6、能力上符合培训转型的新要求,超前培养培训转型需要的人 才、前瞻谋划更加符合新型培训要求的组织模式。三、创新培训形式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为培训创新插 上了想象的翅膀。行动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兴起使得企业培训 的边界得到了有效拓展,并为集中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支撑。同时,社会化学 习的普及也迫使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探索 E-learning、M-learning 等新兴模 式,为人才培训持续注入新鲜活力。这里,介绍几个新兴的培训形式。1、微课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

7、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在培训中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一个设备操作方法、 一次班会、说课都可以做成一次微课,教师可以从任一点切入进行设计开发,开发技 术简单易操作,并且便于资源重组。2、MOOCMOOC,即幕课,主要的教学活动是靠一段“教师讲授式”视频,辅以课程资源包的 形式来开展的。MOOC 课程和普通的网络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为学员提供了“参与式学习”的体验。MOOC 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生态链。在线上,我们可以与来自 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共享。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发自发组织线下的活动。3、混

8、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是以企业发展与绩效为目标,在关注平衡不同类型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 所建立起来的集合面授学习、在线学习、体验学习、行动学习和测试评价于一体的新型学 习方式,具有目标集聚、效果持续、可测量和评价等多种优势。 在培训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混合式培训实施的关键在于 e-Learning 的支撑。e-Learning 体系实现了教、学、测、 评、管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灵活的学习解决方案。学者郑世良认为: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是 e-Learning 的内在特性,在创设真实情境,强调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方 面具有独特优势,实现了主体的个性化,互动的平等化,内容的整合化,空间的网络化及

9、时间的持续化。在培训调研、培训组织、培训价值评估、培训延伸的阶段,e-Learning 的优势非常 明显。培训的新概念不断涌来,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还是课程资源开发,目的还是提 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四、了解需求,科学组织设计访谈是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访谈准确把握培训需求是培训方案设 计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提高培训方案设计质量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培 训需求访谈调研呢?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发现,按照“预热、聚焦、锚定”这三步开展培训 需求访谈调研,可有效提升培训需求诊断的准确性,有力提升培训课程设计质量。1、预热由于访谈调研是培训方案设计者与主办方或学员互动沟通的过程,互

10、动既需要共同 语言,也需要相互信任,还需要明确目标、提高效率。因此,培训方案设计者应提前阅读 相关文件资料,了解与本次培训及业务相关的基础知识、政策背景、发展概况、培训历史、 培训预订等信息,做到对受训单位和培训对象的基本需求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认真盘 点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确认的问题,为下一步高效访谈做好充分准备。2、聚焦访谈调研的优点是可较深入地了解培训需求,而缺点主要是样本量小、占用被调研 者时间较长、效率较低。为了扬长避短,一是在选择被访谈对象时,要尽可能使样本涵盖 各相关单位、各类目标培训对象;二是在访谈时,要主动询问培训需求的针对对象,是否 是多个单位的共性需求等;三是通过在前期

11、列出访谈提纲,时刻聚焦要了解的培训对象、 业务重点、面临的困境、可提供的帮助等主要问题,把握谈话方向,得到答案后及时切换 问题,提高访谈效率。3、锚定访谈调研往往会得到较丰富的信息,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并在访谈结束时立即 总结提炼,以免信息的遗漏。若访谈了多人,要在每次访谈后标注重要结论,进一步提炼 明显的共性需求和可采纳的代表性需求,并且锚定本次培训针对的问题,将培训需求转化 为初步的课程,才能为下一步培训课程优化设计奠定良好基础。五、重视持续,促进成果固化课堂培训是实现培训需求的重要方式,但是一次性的课堂培训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 人才成长的需求,需要结合岗位工作的实践锻炼,针对性制定工作改

12、进计划,并进行持续 性沟通和反思,将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落实到培训后期的成果固化上,在积累一定实践 基础后再进行二次培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对学员今后的实际工作起 到经验积累和智慧积淀的作用,从而真正推动工作绩效的提升,真正展示培训学习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培训效果考评机制。培训效果考核一直是一项比较棘手的老大难问题。 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一个检验过程,而且培训效果难以用一把尺子进行量 化。尽管如此,为了保障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仍然要通过考评机制及时进行考评。 一是通过一份培训教学质量问卷,把教学效果评出来,包括好、较好、一般、差四个档次; 二是组织好总结交流,让大家把培训体会说出来;三是撰写学习体会或结业论文,让大家 把学习收获写出来,尽量用数据、事实和典型事例说话,改变过去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 尴尬局面。每期专题培训班结业后,都编印一本论文专集,一方面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 能展示培训质量和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