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祝福_0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621638 上传时间:2017-09-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祝福_0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教案]祝福_0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教案]祝福_0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教案]祝福_0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教案]祝福_0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祝福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祝福_0(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祝福文 章来 源 课件 5Y k J.cO m 祝福鲁迅一、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第一教时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 、 孔乙己 ,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 祝福 。 (板书) (二)

2、介绍背景: 祝福 写于 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 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 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 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 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

3、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 ,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 ,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3(三)研习课文: 、自读“预习提示” ,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

4、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二教时具体步骤: 4(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

5、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开端部分: 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

6、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 、 “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5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 可说呢 ”) ,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 “捆了躺在船板上”

7、 ,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

8、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6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 ,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 (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 ,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鲁四老

9、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 ,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 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7林嫂新的打击。 柳妈说鬼: 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她

10、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 ,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 ,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

11、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8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

12、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9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间接描写:

13、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 ,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直接描写: 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 ;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 ,

14、“直到河边” ,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 10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 “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 ,它恰恰深刻地揭示

15、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 “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11“打皱” ,眼睛已经“干枯” ,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

16、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 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第四教时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