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209577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庆市教研室 刘和程 2013年10月,义教语文课标(2011版)的解读 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 (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 (三)课标中初中学段的变化 (四)人教版初中教材的调整情况 (五)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内容要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历时整整十年,十年的课改实践积极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总结和解决。为此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一) 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2、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为我国下一阶段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调整,是在充分总结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一方面对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作出了修正和进一步的明确,另一方面对十年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厘清和矫正,从而保证课程改革更加理性和深入地向前推进。,国家对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十分重视,

3、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教育部特别设计了一套科学、民主的工作程序,以确保此次课程标准修改工作臻于完善。首先,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教育部先后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172位专家组建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近千场(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

4、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为了做到广征民意严格审议,此次课程修

5、订特别安排了审议环节,邀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一线教研人员、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并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开展审议工作。,此次课程标准的修改和调整,不同学科虽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着力点:1、学科的特点更凸显 2、课程的理念更科学3、教学的操作性更强,(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1、学科的特点更凸显与原实验稿相比,此次修订更突出了学科特点,对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表述更明确。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修订后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六十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

6、课程性质所下的定义。,这次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总结的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集中了全国大多数语文界同仁的认识,必将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课程的理念更科学此次课标修订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教育理念更为科学,也更贴近实际。关于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此次修订的语文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其内涵:个性化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个性化阅读必须有老师的指导。这样的修改和阐述,厘清了关

7、于个性化阅读的一些模糊认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3、教学的操作性更强原实验稿课标对教学方法的阐述较空泛,给人感觉是弹性有余,刚性不足,因而容易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本次课标修订一个突出亮点在于增加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如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增加了“具体建议”,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提出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要求,增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1、注重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的达成。2、重视阅读,强调读书。长期以来,“因教师自己对独立阅读的缺失,而导致课堂阅读教学中读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强调读

8、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同时要加强对非连贯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三)2011版课标中初中(七九年级)学段的变化,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教师的组织、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多重对话(双重以上的建立在独立阅读和体验之上的对话)。4、增强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可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5、调整“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义务教育语文

9、常用字表”。6、避免出现偏差。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盲目,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调整情况,2013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对原有教材做了修订,此次修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调整。目前初中(七九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1年秋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始)开始使用的,这套实验教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与课标修订相

10、同步,义务段的各学科教材也作了相应的修订,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教材尚未修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社决定先对其初中语文教材作过渡性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落实2011版课标要求,为即将开始的语文教材修订做准备。,【调整的内容】1、框架微调。教材框架上的微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写作独立出来,并新增了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介绍,以增强对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项指导;二是将综合性学习的次数减少,原来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性学习,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完成起来困难较大,现在将其调整到两个单元一次,减少了次数。2、阅读单元的调整。阅读单元的调整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需要对原有的单元进行撤并,二

11、是调整单元的先后次序,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家庭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科学生活”“想象世界”,这其中有撤并、有次序调整,如第二单元就是撤并后新增的一个单元。,3、课文调整。主要是对一些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文作了替换,如七上册的风筝,虽是鲁迅的作品,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阅读困难,如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学生就很难理解用。所以这次调整时就用秋天的怀念替换了原来的风筝。4、明确了单元学习目标。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能力、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目标在单元说明中作了阐述,每个单元一般设置了两个能力目标,以突出语文能力培养

12、。5、课后练习的调整。调整后的课后练习注意了题量的均衡性;提高了题目的设计质量(注重文本的细读、紧扣单元重点);题目设计更加灵活多样,避免了简单的问答式;练习更加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调整的幅度】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即将修订(目前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尚未修订),所以这次调整的幅度并不大,除了七年级上册调整幅度大一些(七年级上册有其特殊性,涉及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其它各册调整的幅度并不大。,学习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执行新课标,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使之更为科学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我以为执行好新课标,关键要抓住四个关键词,即:文本、生本、效度、温度。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别阐述:,(五

13、)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1、文本教学的依据教学要树立文本意识,通俗地说就是要“心中有本”,扣住文本,把握要点,进行教学。这里的“本”即文本,它在教学中主要是指教材(课文)。 关于教材(课本)的作用,教育学上是这样阐述的: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可见,“心中有本”是多么的重要!“皮之不在毛将焉附”,没有文本意识,一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从我们平时课堂观察的情况看,教学中的文本意识还较为淡薄,有的,上课依赖教参,照本宣科

14、;有的对教材讲解肤浅,不得要领;还有的游离教材,东扯西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备课流于形式,不用心研读教材,为图省事照搬教参资料;二是备课顾此失彼,将主要精力花在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读;三是片面理解新课程,为了追求,课堂的开放与教学的活跃,脱离文本盲目拓展。如何改变文本意识较为淡薄的现象呢?我以为关键要“潜心会文本”(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教师要在“备教材”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会话,做到吃透教材,把握要点,明确目标。一位获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曾感言道:“课前认真备教材,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习惯,我曾在家乡的一所农村初中

15、工作多年,那里条件比较艰苦,教学资料尤为匮乏,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正面效果是:逼着自己钻研教材。因为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可以凭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经历使我养成了认真研读教材、琢磨课文的好习惯,这对我的教学和专业发展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唯有如此,方能根据课文特点和内容要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进而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教出新意。,【课例与反思】2009年九月,我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在九华山下的池州市举行,大赛规定全部教鲁迅的作品,这既对参赛教师是一次很好锻炼,同时对听课教师也是一次很好学习,因为鲁迅作品由于思想深

16、度以及时代差异,属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难教的课文。我听课的那天上午,四节课上的都是故乡,其中的一节课给听课教师留下难忘的印象。下面是这节课分析闰土形象的教学片段:,1、说对比的话教师提供句式(屏显):少年闰土 , 中年闰土 。提出相关要求:分别从“脸”“手”“戴的帽子”三个方面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学生根据句式和要求发言交流,由此感知人物形象。2、揣摩人物语言师:鲁迅先生在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时运用了许多省略号,不知同学们在预习中发现没有。现在请同学们找出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看看人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省略号。分析人物说话的特点。学生想象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17、,并通过仿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说话省略的原因。教师相机指导。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指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中年闰土的麻木与自卑。,听课回放(片段):,故乡是一篇传统课文,许多教师曾执教过这篇文章,为了在大赛中能够“出新”,大多数参赛选手在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上做文章,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本节课的执教者并没有在教学形式上做过多的追求,而注重在文本上下功夫,善于发现课文中常被人忽视而又极具价值的生成点,以此作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在分析闰土形象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通过揣摩这些省略号,学生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热情活泼与中年闰土的自卑木讷,进而对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其教学可谓独具慧眼,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