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92335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0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精品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林 建 华,珍 惜 生 命 制 定 生 命 战 略 养 生 护 生,1. 传 统 养 生 概 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养生”就是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统养生”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身心为目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重人贵生思想是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曰:一切万物,人最为贵。(无上秘要)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养生

2、,古代称“道生”、“摄生”、“养性”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各种方法来保护生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理和锻炼,从而达到气血通畅、阴阳调和、形神兼修、内壮外强、延年益寿的目的。,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老子讲了一段关于摄生的事: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1 传 统 养 生 的 内 容,气功养生(吐纳、导引、行气、炼丹、禅修) 运动养生(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 按摩养生(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按摩推拿) 饮食养生(通过合理、卫生的饮食-) 药物养生(通过药物-) -,

3、1.1.1 气 功 养 生,中国传统气功养生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历代诸家的潜心研究、实践、总结而不断提高,使其理论和内容、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一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科学。,气功是通过人的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简言之,气功就是自我调动人体的潜能,寻求健康长寿,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科学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气功锻炼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什 么 是 “气” ?,“气”,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气”的运行变化而产生

4、的。“气”充塞于宇宙之中,“为小无内,为大无垠”。“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是“气”的运动规律。 在传统医学和养生学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由于“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及作用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就其生成和作用而言,主要有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受之于父母,随生命而来,存于下焦。它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能激发和推动腑脏,促使其发挥功能。因此,元气充盈,则腑脏机能旺盛,身体健康无病。反之,身体就会衰弱。,“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空气相结合的产物。宗气形

5、成于肺,聚于胸中,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穿心脉进行营血的作用。人体的肺活量大小及声音的强弱,气血的运动,肢体的活动能力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运行于脉中,是宗气灌入血脉的营养之气。营气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生化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主要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固有“卫阳”之称。它能运动于脉外,敷布全身,其功能在内散于胸腹,能温养腑脏,在外温阳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因而,卫气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内伤和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外侵等,损耗机体气

6、血,使气血不能充盈心脉,造成气机不畅,真气运行受阻,腑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濡养,就会产生阴阳失调,正气亏虚,机能减退,抵抗能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吐 纳 养 生,用呼吸、吐纳来健身养生以求长寿的方法,是一种最简便而又效果很好的养生法。 古人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经常吐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之清气,可以长寿延年。 庄子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 。,行 气 养 生,通过行气来达到长寿的养生方法。 晋代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存也。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病,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 -可以不病。” 南北朝陶弘景说:“

7、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 “凡行气以养内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为长息。”,出土的战国文物十二面体玉器(玉佩)刻有一段关于行气的铭文:“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凡行气以鼻吸,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吸气有一,吐气有六。谓“吹、呼、唏、嘘、呵、四”,皆出气也。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四以解极。”孙思邈四季却病歌“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闭,秋四定收金润肺,肾吹惟要坎中安,嘻理三焦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勿出声

8、闻耳内,功效犹胜保神丹”。,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大气、勇气、浩然正气,气贯长虹- 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弘一法师说:人活着为了呼吸,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导 引 养 生,“导引”是我国古代养生家很重视的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通过意念、呼吸和动作,来伸展肢体,宣导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健体养生的目的。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9、,道枢、阴符篇说:“吐纳以练藏(脏),导引以开百关。” 著名养生家李颐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华佗曾经对学生吴普说:“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彻关节,以求难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导引图,绘有44幅形态各异的导引动作,各图都有名称,并注明治什么病。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夫导引-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1.1.2 运 动 养 生,通过身体的适量运动加上呼吸和意念的配合进行养生。这是我国养生家几千年总结的宝贵经验,与西方体育运动绝然不同。 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形意强身功等。这是最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

10、运动,因此是最受推崇的养生方法。,例:太极拳运动养生,运动柔缓,使全身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 运动量适中,促进血液循环。 呼吸深长,提高吸氧量和心肺功能,运动时无心跳急促、气喘嘘嘘、脸色苍白之弊。并能通过腹式呼吸,按摩腑脏,养护内脏器官。 意识集中,改善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 形神并练、内外兼修,体用兼备、修身养性、做到内壮外强。 终日详推意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吕氏春秋最早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观点。 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也-古之仙者,为导引之士,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

11、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极及强所不能堪耳- 养性延命录同时又指出,“体欲常劳,劳无过极”,提倡“小劳之术”。 颜 元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 毛泽东:,1.1.3 按 摩 养 生,按摩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术。它是在“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来帮助并维持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机体得到改善-,按摩能起到防病治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强身健体的作用,按摩之后神

12、清气爽,如: 头部按摩、眼睛按摩、耳朵按摩、颈部按摩、穴位按摩(劳宫、内关、睛明、合谷、足三里、涌泉、委中、人中、肾俞-) 伤风感冒按摩 肌肉韧带扭伤按摩 疲劳恢复按摩 各种慢性病防治按摩-,1.1.4 饮 食 养 生,主张服食养生:,1.1.5 药物养生 神农经载: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1.2 传 统 养 生 的 特 点 和 功 能,1.2.1 特点: 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体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和调养,使阴阳平衡,身心和谐,形意合一,内壮外强。,1.2.2 功 能,培养元气:元气受之于父母,随生命而来,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元

13、气充盈,则腑脏机能旺盛,身体健康。 平衡阴阳:在阴阳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从而维护健康。 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营内卫外。,2. 我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2.1 生命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周天,人体是一个小周天,天和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基础,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的生命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求得人的身心健康,内壮外强,整体和谐,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了“精、气、神”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淮南子说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位失则三位伤矣”。 “形”,是人体生命的载体(通常

14、讲形体、外形),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而维系,体现气与神的充盈与衰竭。载体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生命的质量。因此,养生家都注重对形体的锻炼。,“气”是维系生命的源泉,气能生精,才能推动血液的流动。若没有了气,生命就停止了。 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晋代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存也”。 明代大医学家张仲景指出:“人之有生,全赖一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反应,是对人的思维活动及脏腑、气血、经络、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内经上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反映出“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15、。-养生家认为,人的精、气、神既是相对独立,却又是紧密结合的。因而,练气又能生精,练精能还神,练神能生明。,2.2 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的“天”,指的是“自然”的代表。人,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也是由道和气生化而来,因此,从根本上讲,人和世界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违背自然,不破坏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还指出,自然界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律在不断地运动,生长、旺盛、衰弱直至消亡。人也是如此,也有一个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这

16、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人要长寿,要健康,就要顺应自然,要顺“道”而不要逆“道”。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古人提出人顺应自然的四时养生法: 春季养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气升发。生活起居,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舒缓形体,呼吸新鲜空气,注意保暖(春捂);春在五行中属木,与人体肝脏相应,肝主疏泻,怒伤肝,故在春季要养肝,要精神愉快,乐观; 饮食:以养胃气为本,清淡为主,宜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夏季养生:万物繁荣茂盛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交合。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养生要保存体力,要防暑; 起居:晚睡早起,与日同兴,睡午觉避暑气; 身体和精神调节:夏属火,与心相应,火伤心,因此要重视心神调养,要防心“火”。所谓“心静自然凉”。 饮食:宜清淡,凉爽利水食物,多瓜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