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19191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们多将原因单纯地归结为扩招造成的供大于求,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现代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学术型、理论型的,即高校毕业生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但是实际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受欢迎,导致了就业困难问题。本课题主要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较为深入地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有益的探讨。一一

2、 、绪论、绪论(一)(一)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2009 年 5 月 28 日,国际劳工组织发表题为2009 全球就业趋势最新情况的报告指出,今年全球就业市场受到的冲击比预想的更严重,2009 年全球将有 2.1 亿至 2.39 亿人失业,失业率有可能达到 6.8,为 199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指出,2009 年到 2015 年,全球需要创造 3 亿个就业机会,才能满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高速的增长态势,但我国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200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73%,2005 年降为272.6%,2006 年底,

3、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70%,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 495 万,就业率为70,2008 年全国毕业生达 532 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 70%,2009 年全国毕业生达 611 万人,初次就业率也不足 70%。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二)(二) 文献文献综综述述近些年来,国内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开始关注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该方面研究是以介绍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相关对策为主,如孔贺、宋笑平和周磊等主要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4、及就业困难的特征,刘永霞、林颖和邹云龙等主要介绍了在高校扩招背景下,政府如何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以及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而刘永根等则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关高校扩招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且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探讨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有关对策。2、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该方面研究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讨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3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毕业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如就业期

5、望、就业前途等。本文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理清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较为系统地深入分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有关对策建议。(三)(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相关文献梳理: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有关学者研究脉络,确定研究切入点。(2)大学生就业

6、现状分析及就业难成因分析:主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进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提供参考。(3)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专业课程方面、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课方面、教学手段及方法方面、教师素质等方面找出大学生4就业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前述研究成果,探讨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有关实施保证措施。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确定研究切入点。(2)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分析大学生就

7、业难问题提供数据支持。(3)系统分析方法: 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不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中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准劳动者,其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解决他们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难成因分析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难成因分析(一)(一) 大学生就大学生就业现业现状分析状分析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4 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 280万人,2005 年

8、为 340 万人,2006 年为 413 万人,2007 年为495 万人,2008 年为 532 万人,2009 年为 611 万。资料整理如图 2.1 所示:50100200300400500600700040506070809年份人数:万人毕业人数 待业人数图 2.1 大学生就业现状从图 2.1 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居低不上。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找到专业对口或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造成了相当数量人才的闲置、浪费,毕业是否等于失业成为了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二)大学生就(二)大学生就业难业难的原因分析的原因分析1、政府方面

9、的影响因素分析(1)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不够完善,影响大学生就业尽管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如许多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8 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6位工作的人数为 31.6%,到国有企业为 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 26.2%,其他就业为 10.7%。2009 年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为 41%,到国有企业

10、为 28%,到合资企业为 17%,到政府机构为 13%,其他就业为 1%。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 60%以上,而大学生却难以很好地与其对接,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不够畅通,造成了一方面很多单位或者企业找不到他们急需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到处奔波碰壁。(2)大学生就业程序过于复杂、渠道不够通畅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然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

11、的限制,而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却不能落实;有些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就要交费的障碍;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也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如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2、高校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高校大规模扩招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1999 年 6 月,我国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7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项举措呈现出的直接现象就是高校大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从而导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巨增。拒统计,2001 年到

12、2009 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 118 万,145 万,212 万,280 万,340 万,413 万,495 万,532 万,611万呈迅速递增趋势,且未来几年内还要呈持续递增趋势。(2)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市场化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滞后。由于“教育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进入市场以后,市场无法吸收使用”,使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表现得不相匹配。首先,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上未能对市

13、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也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配置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上的供需矛盾。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至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国际贸易热、金融热、会计热、计算机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往往不是面向8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上,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真正根源之所在。留有计划经济深刻痕迹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

14、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和职位要求的有一定的错位,其中不受欢迎的表现就在于现代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学术型、理论型的,即高校毕业生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但是实际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受欢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3)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意识欠缺,毕业生缺乏就业技能目前有些高校指导意识欠缺,在学生就业方面所做的仅仅是一些就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缺乏主动的服务理念,全程的指导意识,更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主动训练和指导。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思想、就业技巧,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5、因此,当毕业生就业时就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沟通能力欠缺,求职技能缺乏,求职观念有误,甚至还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等。3、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给学生就业带来不良影响9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了用人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另外,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打出了招收人才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这样一来,研究生在市场上相对较受欢迎,本科生基本还能应付,

16、专科生就基本没什么地位了。此外,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还呈现出功利现象。人才市场上被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近 90都是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2)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 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104、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所欠缺据对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只有 70%左右,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由于扩招等因素,有些学校招生标准降低,进校后又不严格要求,使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