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188867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冈山革命诗歌以及歌谣(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歌谣说:井冈山头连青天,汪洋大海不见边,比起恩人毛主席,高山嫌低海嫌浅。从这首歌谣里可以看出,人民是用他们所熟悉、所崇敬的光辉的形象,来比喻和歌颂毛主席的:井岗山的山巅固然高耸入云,汪洋大海固然辽阔无边,但这一切高大宏伟的形象,哪能和毛主席相比?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最正确的领路人,他是革命的旗帜、革命的化身,人们把他看成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革命歌谣中,毛泽东的名字通常是与党、红军、苏维埃、根据地相联系着的;人民歌颂烦党,歌颂顽强不屈、一往道前的工农杠军,歌颂给人民带来幸福康乐、翻身作主的好日子的苏维埃,歌颂欣欣向荣的根据地建投的时候,总

2、是提到毛泽东的名字。2.在毛泽东主席已发表的 67 首诗词中以“井冈山”为命名的有三首。它们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为什么毛泽东会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词中有三首之多以井冈山为名填词呢?这是由于井冈山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井冈山给毛泽东的印象太深了,井冈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太大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永远不会忘记在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

3、火炬,成中国革命燎原之势。井冈山的道路,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西江月西江月井冈山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这

4、是毛泽东“山上”思想,得到印证取得胜利的一首赞歌。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1964 年 1 月 27 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

5、的” 。“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即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

6、,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良石、芦白欣,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86 页,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声雷鸣

7、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军民,同时与上阕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

8、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水调歌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65 年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期。新中国诞生 16 年来,尤其是经历了

9、三年困难时期,1961 年 1 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努力,国民经济恢复很快,人民安居乐业。1929 年 1 月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离开井冈山。1965 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 72 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新颜”。“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

10、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 年 5 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上阕首句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湖南黄洋界海拔 1343 米,群山巍峨,云雾茫茫,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的黄洋界,其他“险处”,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

11、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

12、万里长征第一步。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这首词不单单是对往事的怀念和

13、岁月如梭的感叹,而是要迎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候。毛泽东传标题“重上井冈山”,除了再一次到井冈山以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念奴娇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1965 年 5 月 22 日至 29 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他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娇井冈山。此诗上阕前三句,诗人首先描绘

14、了一幅井冈山壮丽的总体风景画图。春末初夏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旧地重游,诗人看到的除风景依旧在之外,还“多了楼台亭阁”,想当年,这里曾是“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浴血战场;如今却真的“旧貌换新颜”,成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这一切如何不让诗人欣喜,诗人不禁在上阕中连用两个“飞”字以表内心诗兴飞扬的情怀。超脱出了一个“飞”字写山势,另一个“飞”字写车速的本意。 物随心动,诗人面对如此沧桑巨变,发生感叹,化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二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写出作者的观览感受:下阕写回忆从前的革命事迹。“弹指三十八年,人间

15、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写回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红色政权的具体情况。是说,现在还记得,当时在战火中,同敌人激烈地厮杀,真是九死一生,好像发生在昨天。起始一句,诗人承接上文,将感叹再往前一引,“弹指三十八年”。诗人屈指算来离开井冈山已有 38 年了,而在这“弹指一挥间”里,祖国江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间就彻底变了一个样,这一切犹如天翻地覆。但也勾起诗人对过去非凡峥嵘岁月的追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最形象的回忆。那时敌人不断围剿,战场上硝烟弥漫、烽火

16、连天;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谓九死一生的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记忆是那么清晰,那么突出,令诗人难以忘却。但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及红军将士“独有豪情”,勇驱“虎豹”;气势若磅礴的风雷,豪情若天边的一轮明月。最终“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扫除干净。毛泽东创作毛泽东创作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井冈山井冈山、念奴娇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词的时代背景词的时代背景毛泽东 1965 年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地告诫我们: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这语重心长的告诫蕴含着他对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深藏着一种不安的担忧,那就是怕中国出修正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革命事业变不变颜色的问题。1962 年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对所谓“三风”的批判,在认识上引出了一个重要变化,这就是逐渐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出修正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 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