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模拟考试试卷分析1、试卷分析本次考试试卷结构是按照中考改革新命题出题,包括有辨别题、单项选择和双项选择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答案唯一,其中辨别题有 12 个小题,单项选择有 26 个小题,双项选择有 10 个小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基本掌握,难度一般,但涉及到时政热点的选择题,难度够大2、学生答卷情况分析试题共 48 个小题,满分 100 分题目考察的都是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和涉及的时政热点,得分不太理想,但辨别题中有些学生对书本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出现判断错误的现象,单项、双项选择中难度够大,所以很多学生对选项不能很好地分析、判断,故得分够差下面就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辨别题:54 题,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只知道逆反心理只是单方面自己的逆反导致的错误,并不理解父母在处理逆反心理过程中,也会犯错误,导致惩罚、伤害自己56 题,曾经做过的题目,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为我所用”的意思57 题,在辨别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可能在平时讲课过程中,学生已形成习惯性思维,认为道德义务就是自觉自愿履行的,法定义务是一定要履行的,要靠国家强制实施,故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
单项选择题:时事部分,因复习仓促,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记忆,所以尽管复习资料里出现的时事,也失分够多63 题,尽管学生知道是十三个五年计划,只能在 A 和 D 之间选择,但仍有部分学生运气差,选 A 的另外,65、66题,在整理时事资料时,不清楚应该抓哪些具体内容,只是简单列标题,所以这两题得分是最低的69 题,很多学生选 B 或 D,很多学生认为这里不存在交往要讲诚信这一观点,而不按约定规则发红包这是否就是不诚信行为呢?如果这里的规则是不公平、不合法的呢,是否也需要遵守?70 题,有些学生选 A,很明显,他们只是表 1,没有认真分析表 275 题,很多学生选 A78 题,很多学生选错答案是因为觉得“宅”在家里,其实就是缺乏与人交往,不去接触新鲜事物,从而导致孤陋寡闻,殊不知,通过上网,也可以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的80 题,从问题“公民的姓名权是”以为考的是姓名权的含义,故大部分学生都选 D,而忽视审视材料,故本题是单项选择题里失分最高的81 题,很多学生选 B,排除,不能理解对财产所有权的滥用,认为摩托车是自己家的合法财产,使用它怎么就成滥用了?84 题,选 D 较多,对于观点,审题不够仔细,学生认为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地位,而忽视是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最高,而不是国家政治生活中。
85 题,选 B 较多88 题,选 A 或 B 较多很多学生反映不懂理解材料双项选择题,虽然只有 10 道,但是分值够高,也有学生全军覆没的90 题,选 AD 较多,主要是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要选对这题,先要看清楚材料中代表、委员们呼吁的内容是什么?很明显,材料中呼吁的对象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而不是青少年本人,所以尽管 D 观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93 题,很多学生选 C,认为成员国已达到 57 个,是竞争激烈的体现94 题,选 AC 较多,首先 ABCD 四个答案的表述都是正确的,这无疑增加了难度了,但仔细分析可知,我们要高举旗帜,这里的旗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从这方面考虑的话,D 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括这一内容95 题,选 AB 较多,题目讲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演变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选到A 的答案,而不再去分析材料的内容97 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供给侧改革是什么,而错选其他答案3、失分原因1、概念相混同学对教材中的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未真正把握,从而造成解题失误2、思路过窄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思考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
3、思维定势同学们在做题、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面看问题等等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定势,造成误选比如明明是选错误的,可因为大意而错选4、粗心大意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思维缺乏缜密性或欠深入以上原因的分析,旨在“对症下药” ,希望以后能夯实基础,注意解题方法,排除心理干扰,不断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水平4、根据针对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拟定下列改进措施1、抓基础:学生要想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必须在重点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全面阅读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有一个全面准确地把握2、掌握解题方法:平时训练中多总结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解题时,要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和题干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内容选出来同时特别注重练习形式的变化,讲课时,注重举一反三,增强练习开放性3、养成良好的心态:只要学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谨慎的态度,认真的精神,把每一道题真正地当成新题去对待,一定会减少很多失误,取得理想的成绩4、强调规范性:在平时训练中就要刻意训练自己答题的规范性,向规范要分数,向规范要成绩。
5、时刻关注时政热点,把国家最新的政策及动向第一时间同学生分享6、作为教师,应更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理念,理解新教材的教学思想,做到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教学范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在理解教材上下功夫,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能够逐步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教材的运用中善于思考,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补充,使教学不再出现内容衔接上的漏洞和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