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87662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方山子传》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知道成语“河东师吼”的意思吗?,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苏轼,宋人陈慥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其妻柳氏爱嫉妒。苏轼曾写诗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或许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方山子,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丘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

2、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名: 字: 号: 住址: 职业: 经济状况: 家庭背景:,陈慥 季常 方山子 光、黄间的岐亭 无业游民 赤贫 官二代、富二代,苏轼与陈希亮 仁宗嘉佑八年(公元一六三年)正月,京东转运史陈希亮调任凤翔太守。 陈希亮身材矮小、清瘦,为人刚直,面目颜冷,两眼澄澈如水。说话斩钉截铁,常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不留情面,士大夫宴游间,但闻陈希亮到来,立刻阖座肃然,与笑寡味,饮酒不乐起来。他对待僚属,自然更加严厉,竟然有很多人吓得对他不敢仰视。 苏轼与他冰炭不相融。 苏轼性豪阔,不会官僚滑头,而做事却勇于负责,意见不同时,便要据理力争。争议不下,这二十七八岁的签判,年少气盛,就不免行

3、诸辞色,一点不肯屈就退让。 陈希亮也有意要裁抑这个锋芒太露的后辈,对他也一样端起架子,毫不客气,使苏轼更难忍受。 府衙中的吏役尊称苏东坡为苏贤良,这类颇似现代人之称博士者一样,实在是一件平常小事,不料被陈知府听到了,大怒,这当然使苏轼十分难堪。苏轼写的公事,他也毫不客气的涂抹删改,往返不休,此在以文章自负的苏轼,更不容易忍受。,两人之间的摩擦,造成日深的成见。苏轼益发感觉落落寡合起来。他不赴府宴,中元节也不过知府厅堂,希亮抓住这一点,竟然上奏朝廷纠劾他,被朝廷罚铜八斤。 陈希亮筑造一座凌虚台,请苏轼作记,苏轼乘此机会浇了他一头冷水,如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

4、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陈希亮是眉州人,苏陈两家原是数代世交,论辈分,且比老苏还长一辈,当他读过凌虚台记的稿子后,不易一字,吩咐上石,并且慨然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后来,苏轼因其子陈慥之请,为作陈公弼传,其中有一段说: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二、苏轼与陈慥的黄州情谊 陈慥以好客有名,何况来客是落难中的苏轼,全家上下,忙着张罗酒食,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岐亭五首之一)如此热情招待,苏轼永

5、远记得。苏轼好酒,然而酒量并不好,何况本是一个旅途劳顿的人,饱食薄醉后,就坐在椅子上沉沉睡去,连头上的巾帻跌落了都浑然末觉,一直睡到天已向晚,才蓦然惊醒,醒来第一个烦恼是黄州并不算远,可惜就是没有朋友! 苏氏父子在陈家休息了五天,不得不别了陈慥,继续上路。 后来苏轼定居临皋之后,很希望陈慥能够到黄州来看看他的新居,陈慥隐居岐亭,距离黄州虽不是很远(往返需四、五百里路),但他以前似乎从未来过。但在苏轼谪居的四年里面,却到黄州七次之多,每次盘桓十日左右;苏轼从黄州往岐亭陈家作客,四年之内也有三次,二人往还的密切可见。 陈慥第一次到黄州来,引起当地的游侠儿们一番意想不到的轰动。陈季常曾是江湖人物,在

6、地方豪侠心目中,是个偶像,虽然他已入山隐居,人已不问世事,但是英名仍在江湖,不能磨灭。他到黄州的消息一传出去,那些地方豪侠们便纷纷前来邀请,有的要邀他饮宴,有的要招待他住宿,而陈慥则一概婉言辞谢,宁愿挤在临皋亭的西晒房间里,与老友相盘桓,这使原本豪情万丈的苏轼,大为得意。,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陈慥。此时陈慥已成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

7、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与陈慥再次相遇于岐亭,二人流连诗酒,互相酬和。随后苏轼为陈慥作传,写下了这篇方山子传。,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坎坷仕途终不悔,方山子传,苏轼,闾(l)里 谪(z

8、h)居 陈慥(zo) 著(zhu)帽 矍(ju)然 奴婢(b) 岐(q)亭 精悍(hn) 勋(xn)阀(f) 傥见之与(tng),一写方山子隐居光州、黄州的原因及其生活概况。,二写作者路过岐亭时,碰见方山子。他乡遇故知,两相惊讶。,三(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四(补叙)方山子祖上勋阀和家产富足。,五对方山子之赞颂。,整体把握,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闾里:

9、 l乡里 宗:尊奉 折节:改变志向 遇:赏识 庵居蔬食:住草屋 吃素食 屋:帽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 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 ,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 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 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生平,晚年,少年血

10、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赏识,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生活清苦) 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断绝外界交往) 所著帽,方屋而高 (穿戴奇特),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 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

11、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

12、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明 确:1.俯而不答,仰而笑 。(今)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 成 败, 自谓一世豪士。 (昔),4.

13、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使:假使,显闻:显赫的名声,等:等同,相类似,岂:难道,阳:同“佯”,假装,傥:或许,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 ,假如

14、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方山子档案,陈慥,季常,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1、打扮 2、爱好、习惯 4经历 5、淡泊名利 6、居住地及家里成员表现等,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少时,稍壮,晚年

15、,侠士、豪士(喜好自由,仗义),勤奋,静心(折节读书,然终不遇。),释然,自在(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16、,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异,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思考讨论一: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奇异的? 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一 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二 是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三是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 四是既富又贵,却弃之如敝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总结探讨:,方山子,苏 轼,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不屈己志,坚持到底,不屈己志,归隐避世,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小结: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概括。,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