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69226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外伤护理体会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外伤护理体会,急诊科:胡泽凤 陈远志,概述,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致的损伤,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都是一类极为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发生率次于四肢居第二位,但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居第一位。,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伤后立即出现,程度、时间与损伤程度、范围直接相关。轻者可无原发昏迷,重者深昏迷,一般以30分钟为参考时限。 (2)局灶性症状与体征:依损伤部位和程度而定,有偏瘫、肢体抽搐、失语等。 (3)头痛、呕吐:与颅内高压、蛛网膜下腔出血有

2、关,要注意排除血肿。,颅脑损伤的原因,1、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车祸,占所有患者的一半左右。其它常见原因有爆炸、坠落、工矿等事故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跌落伤更多见于儿童。 2、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成年人,好发于15-44岁,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发生机理,加速性损伤,加速性损伤(injury of acceleration):运动的物体撞击于静止的头部(打击伤)。,减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injury of deceleration):运动的头部撞击于静止的物体(坠落伤)。,挤压性损伤,挤压性损伤(crush injury)头部两侧同时挤压所致脑损伤。如婴儿的产伤,头

3、颅变形引起颅内出血。,病例资料,李X 男 31岁,患者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HR 65次/分 BP 128/70mmHg R22次/分。高处坠落2小时无呕吐、昏迷史。可视右侧眼上3cm有一肿胀渗血伤口。,辅助资料头颅CT示:硬膜外下血肿血常规、凝血五项、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A、硬膜外血肿 B、硬膜下血肿 C、脑内血肿 治疗:以直接手术清除血肿为主,也可钻孔引流,保守治疗要慎重。,护理诊断,1.疼痛:与头部创伤有关2.有窒息的危险,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吸氧。 密切观察神志、意识。瞳孔变化情况。(必要时上床栏) 记录尿液引流量 2.治疗: 遵

4、医嘱予脱水减压治疗,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目前病情需要的治疗方案。需要停留尿管和体位活动的限制对病情变化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积极配合。,健康宣教,向患者家属进行宣教:病情危重病人需要安静舒适环境避免搬动与情绪较大波动以防加重病情。转运过程中的配合。,术前准备,按医嘱完善各项检查及交叉配血标本的留取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术前停留导尿手腕带标志,填写手术交接班单、危重病人安全转运单、危重病人交班本。,安全转运,备用抢救物品及药物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病人准备医生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神志变化补液滴注治疗是否通畅,脑室引流管的护理要点,1、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出侧脑室平面10

5、-15厘米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515mmHg(818cmH2O/0.72.0kPa),2、引流速度不易过快过多,量500ml/天 伴有脑积水的病人快速引流出大量的脑脊液可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脑膜或颅骨内板之间出现负压,形成硬脑膜外血肿;有脑室肿瘤者,一侧脑室压力突然降低,引起脑室系统压力不平衡,可致肿瘤内出血;颅后窝占位病变着,突然降低压力可致小脑幕裂孔疝,3、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的为无色透明无 沉淀,术后1-2天可略有血性。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颅内有出血。 4、保持引流管固定良好通畅定时更换引流袋 5、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拔管: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4d,硬膜下、硬膜外引流4-7d,拔管前一日,可试行先夹闭引流管或抬高引流袋24h,以便观察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有无升高。夹管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若发现应及时告知医生或停止夹管,若病人无不适,可以拔管,注意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防止管内的液体逆流入脑内而致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