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48300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革命根据地钱币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钱与泉古时,“钱”字与“泉”字是通用的。古书有云: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就是说:“钱币,像泉水一样流行于世。”因此,人们称“钱”为“泉”。,按形状分 贝币 - 布币 - 刀币 - 蚁鼻钱 - 圜钱 - 皮币 - 钱牌 - 制钱 - 王莽币 - 方孔钱 - 铜元 - 钞票 - 元宝 按材质分 铜钱 - 铁钱 - 银币 - 金币 - 玉币 - 陶币 - 贝币 - 皮币 盐币趣闻 在古代,盐有过非常宝贵的时期,宝贵的进行交易时只以盐块作货币。那时,人们得到一块盐做的货币,就如同得到了银锭宝贝。例如:我国元、明时期的康藏、云南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哪里既没有大海,也没有盐矿

2、,吃盐要从很远的内地运来。由于运送困难,所以得到一块盐就如同得到宝贝一般,以至于把盐做成货币,传来传去当做宝贝而舍不得吃掉。 盐币是像铸造银锭那样铸造出来的。铸盐锭时,把碎盐溶化后,倒在一个固定的型槽中,当水分蒸发后,盐就重新结晶,凝固成块状。在其尚未干硬时于表面打印重量、制作单位、人命等戳记,使人一目了然。同样的,在北方的草原上,也曾有砖茶币。,贝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中,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由于它大 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商代晚期,随着

3、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夏商西周,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楚将贝形货币从无文推向有铭文,从而进入货币的高级状态,而且使用也比金币、布币方便,当为中国古钱币中最早的成熟货币。,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

4、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六字刀,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请于周,周王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乃铸造“邦刀”纪盛。所以其文字定为“

5、齐造邦长法化”.,春秋战国,博山刀: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山东博山香峪村刨出窖藏刀币数百枚,泉家称之为博山刀。其刀因背面铸有齐地名“莒”,面文曰“明” (方折明字),又形如燕明刀,故后又称“齐明刀”。,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其它刀币,尖首刀,燕明刀,磬折刀,赵刀,三晋布币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演变而来的,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空首布 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

6、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qing )。,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平首布 平首币主要区别于空首布,是战国中后期才出现的,相对于空首布,作了简化,去掉了布首上安装把柄的孔形状,也更简约,尺寸也减小。类型主要有平肩桥裆方足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和狭长的方足布。,尖足平首布,圆足平首布,方足平首布,桥足平首布,春秋战国,合背钱 古代的铜钱一般是一面有字,或记值或记地或记钱名等等,总称为“钱文”。而另一面既无文字也无标志,那么这种无文字标志的一面就叫“钱背”。“合背”是指把两枚钱的“背”合铸在一起,铸出

7、的钱,两面均是同样的钱文,这样的钱就叫“合背钱”。最早的合背钱产生于战国空首布,其原因有的是工匠在铸钱时合错了范,误将两块面文范合在了一起;有的是为了某种需要而特别铸造,如宗教迷信和民俗等方面的需要。合背时,两面是同一个方向的称为正合背,有的是一正一反,称倒合背,有的则一横一竖,称十字合背,等等。,武安空首布,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秦魏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春秋战国,在“春

8、秋五霸”中,楚国是最早铸行金币的国家。早在西周中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黄金冶铸技术,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有金板和金饼两种,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圆饼形等。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江陵、安徽阜阳、河南扶沟等楚国故地,有“郢爰”“陈爰“专爰”“卢金”等篆书金币被发现,郢是楚国都城,陈、专、卢都是楚国的城邑,爰则是与战国时期的斤是同级计量单位,指一整版黄金的重量。,秦半两钱,秦代方孔圆钱钱文为半两,以记钱币重量,秦代半两是十二铢,然而,实际重量有许多不足,所以说“半两”仅仅是一种名义,秦代半两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汉初年,仍仿造半两铸造货币,汉初的半两更加名不副实,有的小如榆荚,便成为榆荚半两。吕后当政时,重

9、铸半两钱,比榆荚半两大,但实际重量比半两轻三分之一,当时叫“八铢半两”。汉文帝时期又减轻了重量,为“四铢半两”。,榆荚半两,四铢半两,秦半两钱,汉代钱币,汉朝(前206年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及新莽政权。五铢钱 西汉的半两钱,因为几次改制和私铸,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很混乱了,汉武帝决定废除半两钱,便于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停止使用半两钱。汉武帝是一个有雄心大志、讲求实际的人,既然“半两”名不副实,不如铸名实相副的钱,钱名也按实际重量确定。汉武帝决定以“五铢”为钱名,并在钱的边缘加一个凸起的边儿,钱币学上称为廓(也写作“郭”)。汉武帝大量铸造五铢钱进行流通,算起来,以“五铢”作为钱名的时间

10、前后达七百三十余年。可以说,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成功最久的钱。,西汉五铢,东汉五铢,汉代钱币,新莽钱币,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外戚王莽毒杀平帝,次年立孺子婴,自为假皇帝,为居摄元年,至三年十一月,王莽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旋即真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时代是中国货币制度极其紊乱的时代,王莽不懂货币,却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改革虽然不成功,但王莽所铸行的货币却精品颇多,代表有“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玄布、幼布、厚(或序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合称布货十品,以及“金错刀”“契刀”

11、“大泉五十”“壮泉四十”“大布黄千”“货布”“货泉”等。 王莽是铸造大额货币的先驱,其钱铸造的相当精美,文字笔画上粗下细,如吊起的一根针,后世称为“悬针书”或“垂针书”。莽钱无论从种类、钱文书体还是从面额上看,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所铸的钱,因此,清代钱币学家送其“雅号”曰“古今第一铸钱能手”或“钱绝”。,金错刀,大泉黄千,大泉五十,弟布八百 次布九十,货泉,货布,新莽钱币,国宝金匮直万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

12、篆“直万”二字,背无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现今只有一枚完整钱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踪。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我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币,面值为一万枚五铢钱。,新莽钱币,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货币经济的水平较两汉时为低,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同时,在沿用两汉旧钱的基础上,还铸造了自己的货币。 1、曹魏沿用汉制,铸造五铢 2、蜀汉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实行一种虚值大钱政策。 3、孙吴同样实行了大钱的政策,代表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三国两晋南北朝,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孙

13、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传世极少,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传世也较少。,两晋时期,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的日常往来多用谷帛,钱币的使用处于次要地位。“沈郎钱”指的是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参军沈充所铸的钱币。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光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文“五朱”二字横读,有外形。面有外郭。后代诗人以榆荚比喻沈郎钱,如唐代诗人李贺有“榆荚相催不知数,沈浪青钱夹城路”之句。,三国两晋南北朝,太夏

14、真兴为平钱,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并于真兴年间铸造。该钱青铜为质,面文“太夏真兴”四字,通常亦称“大夏真兴”(古时“太”与“大”通义),首次将国号与年号集于一体的古钱。,三国两晋南北朝,汉兴 中国帝王使用年号始于西汉武帝,但是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却是十六国时李寿所铸的汉兴钱。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以汉兴为年号,铸行汉兴钱。汉兴线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竖汉兴”或“直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汉兴”钱不但是中国年号钱的鼻祖,在书法上也开了中国钱文书法由篆书变隶书的一个先例。,三国两晋

15、南北朝,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货币的铸造及使用范围较两晋时期大为增加,呈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 北朝政权也铸造过钱币,大体上比南朝略好,最早的钱币史北魏孝文帝时期所铸造。太和十九年,北魏开始铸钱,即太和五铢。,太货六铢,太和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1、隋建国初,货币经济衰退,钱币制度紊乱,建国后不久,北方还流行北周、北齐旧钱。后隋文帝统一铸钱,仍铸五铢。 2、唐朝初年,沿用隋代旧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开元通宝的铸行意义极其重大。首先,建立了通宝钱体制。结束了自先秦以来的记重货币体系,货币铸行政策上废除了“重如其文”的概念。开元通

16、宝的币文、重量和形制成为后代铸钱的规范,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其次,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参,十钱重一两,对中国衡制有重大改革,秦统一度量衡后,以一两为二十四铢。唐以开元通宝钱的十枚钱重为一两,使我国衡制改变为一两重十钱,并沿用到近现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隋唐时期,五代十国,五代篡夺、更迭频繁,有关铸钱记载不多。 十国建国先后参差,大都分布在长江流域或更南,这一时期各国铸钱多趋滥恶,铅铁为材,大钱居多,钱文错综,种类繁杂。,开平通宝钱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

17、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五代十国,如此拔钉钱 五代后晋时,有个叫赵在礼的涿州(今河北涿州)人。他做都虞候(地方上的中下级武官)抵抗辽兵时,没有立过一点战功,可是在压榨人民方面却很能干。他搜刮来的钱财达数百万,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困苦,特别是他的官署所在地商丘更是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这个赵在礼。因为他作战无功,敛财无度,后晋皇帝和赵在礼的上司都不满意,于是就罢了他的官。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奔走相告:“赵在礼被罢官了!”“拔去眼中钉了!”但官官相护,赵在礼聚敛的不少钱财,便拿出不少的钱和礼物去贿赂上司,没过多久便官复原职,仍然是商丘地方上的都虞候,重新上任不久,便下令每口人交一千个钱,限期收敛。百姓问收的什么钱,收钱人说:“你们不是说拔去眼中钉吗?这是为都虞候收的拔钉钱。”本来就穷困的老百姓,生活就更困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