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6140171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谈生命》优质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生命,冰心,第一课时,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情景导入,冰心(1923年于美国)。,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冰心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时合影。,作者简介,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早年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

2、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作品有散文集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简介,作者简介,挟卷 芳馨 怡悦 云翳,惊骇 休憩 枭鸟 荫庇,xi,y,y,xn,hi,yn b,xio,q,骄奢 绯红 朔方 一泻千里,这些词语你会吗?,检查预习,浏览全文,感知结构,全文只有一段,但思路清晰,根据你的理解把本文分为四层,并说明理由。,整体感知,第一层:(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领起句。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

3、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整体感知,“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思考:,研读课文,“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思考:,研读课文,“一江春水”侧重

4、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思考:,研读课文,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他从最高处发源,研读课文,冰雪是他的前身,研读课文,有时候他遇到,研读课文,他心平气和才能一泻千里,研读课文,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

5、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研读课文,谈生命,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 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 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研读课文,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

6、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研读课文,1、 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课后作业,第二课时,(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

7、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5)虽然

8、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

9、苦。,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研读课文,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研读课文,教师小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

10、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研读课文,仿句练习,1、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巩固练习,2、不是每

11、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不是每一片尘埃都能成塔,不沉积的便成了云烟, 不是每一块美玉都能成器, 不雕琢的便成了顽石。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成材,不成长的便成了枯枝。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不努力的便成了庸人 不是每一句话都能实现,不付诸行动的话就成了空话。,巩固练习,仿句练习,拓展延伸,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 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谈生命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 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板书设计,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