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136683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广西专版课件25讲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第一部分,(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Part 1,中国古代史,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秦汉文化,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和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第二单元,第5讲,4,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边疆民族,匈奴,西域,西南夷,百越,两汉时期 边疆各族 的发展和 民族关系,5,边疆民族:北方的匈奴、乌桓和鲜卑, 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6,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 汉武帝设_;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百越:汉朝时,东南、华东、华南地 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 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_等九郡,郡,南海

2、,7,匈奴,:以_为主,秦汉之际,统一北方,形成奴隶制国家,自身崛起,与西汉关系,与东汉关系,畜牧,8,与东汉关系,汉高祖:匈奴南下而汉朝国力有 限,只好与匈奴“_”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三次大战匈奴,迫其迁徙漠北 汉元帝:_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密切了汉匈关系,_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解除其威胁,与西汉关系,东汉,和亲,王昭君,9,西 域,西汉,张骞通西域,管理西域,东汉,:明帝时_经营西域,联系加强。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_,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班超,西域都护,10,第一

3、次:武帝为反击,于_公元前138 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 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 此行为“_”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立起友好关系 意义:_地区首次与内地联为一 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 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张 骞 通 西 域,匈奴,凿空,天山南北,11,二、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原因,两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和支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特点:两汉积极对外交往,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并远及欧非,12,概况,朝鲜,日本,越南,欧洲,丝绸之路,西亚,1

4、3,与三韩往来密切,其中_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输出工艺品和铁制生产工具等,朝鲜,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东汉光武帝时赐以“_”金印 往来:中国输出铁器、铜器、丝帛,汉委奴国王,辰韩,14,越南:越南特产输入中国,中国输出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西亚:汉朝与_交往频繁欧洲: 166年东汉与大秦直接往来记载于 _中,后汉书,安息,15,丝绸之路,海上,陆上,16,条件:西汉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西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至疏勒西南:大月氏安息大秦葱岭北:大宛、康居 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输出物品和生产技术,

5、_传入,陆上,佛教,17,海上,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_南端 意义: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 联系,印度半岛,18,三、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总: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与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分:统一与_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多样化,19,科技,天文历法,造纸术,数学,医学,20,天文历法,汉武帝时制订出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_”,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时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被世界公认 东汉_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并制作了_,数学:成书于东汉的_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张

6、衡,地动仪,太初历,21,西汉编定的_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_著作 “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_”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医学,黄帝内经,药物学,医圣,22,发明:世界最早发明,_前期已有纸 改进:东汉_改进造纸术 传播:4世纪东传朝鲜,后传到越南、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后传到非、欧,造纸术,西汉,蔡伦,23,西汉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核心是“_”“_” 东汉:_著有论衡,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哲学与宗教,哲学,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相关建筑物有东汉时洛阳_ 道教:东汉在民间兴起,白马寺,王充,君权神

7、授,天人感应,24,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古代第一_部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 叙述了黄帝至_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史学,史记,汉书:东汉班固写的中国古代第一部_,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断代史,汉武帝,纪传体,25,文学艺术,赋: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的_两都赋乐府诗:有十五从军征等艺术:雕塑艺术有秦陵兵马俑等,绘画艺术也丰富多彩,班固,26,1.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是不相同的。第一次是为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因匈奴未败;第二次是为加强与西域各族的友好往来,因匈奴已败。东汉时才最终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公元89年汉和西域的威胁才最后解除。,2.道

8、教并非道家学说。道教是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而成,主要经典是太平经。而道家学说是春秋末年老子所创,主要经典为道德经。,27,3.西汉时,儒学由人文哲学发展为神学。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的思想,杂以阴阳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起来,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有违孔子的改良思想)。这样的儒学已宗教化了,变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后来有人称其为儒教。,28,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

9、的几点问题的正确认识,1.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1)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秦征服越族地区,设三郡,迁人口,铁器技术传入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各族的联系。,29,(2)西北部地区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主要表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3)北方边境战事不断,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匈奴族之间的战争。,30,2.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战争:秦朝蒙恬打败匈奴,夺回河套等广大地区。汉高祖反击匈奴,但在白登之围中失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获得重大胜利。东汉窦固、窦宪反击北匈奴,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与西域的威胁。(2

10、)和亲: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汉朝曾与乌孙等民族和亲。,31,(3)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东汉班超重建西域都护;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4)迁徙人口:秦始皇迁徙大量人口到越族和河套地区。(5)册封: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册封夜郎王、滇王等。(6)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派张骞出使西域等。,32,3.对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几点问题的正确认识(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刘邦至景帝时期,为屈辱的“和亲”阶段。此时的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文景时期,对匈奴虽然仍采取和亲政策,但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已开始为反击匈奴积极进行准备。,

11、33,第二阶段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进入反击匈奴阶段。反击匈奴战争主要在公元前133年前119年间进行,先后打了十几仗,其中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战争的结果,使匈奴大败而迁徙漠北,汉政府于北部和西部设郡、屯田,并开辟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34,第三阶段为“昭君出塞”及其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与降汉的呼韩邪单于一部和亲,汉匈40多年未发生战争,双方有互市关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35,(2)对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正确认识匈奴南下进攻西汉,目的是掠夺财富。匈奴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两汉政府同

12、其进行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的先进文明,属于正义的战争。匈奴族、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一员,双方战争不能用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观点看待。,36,(3)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汉唐王朝和游牧君主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背景:在中原王朝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和亲政策,对双方尤其是中原王朝取得暂时安定环境,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37,影响:对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进步意义,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团结和融合。局限在于和亲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少数民族贵族的贪欲,也未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38,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

13、矛盾的表现,它与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它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非正义之区别。秦汉时期,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共同发展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39,“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西汉初年的“和亲”虽带有屈辱性,但也是明智之举,当时西汉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薄弱,和亲有利于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40,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41,题干中重要信息为“西汉政府”,新疆

14、地区出土的铜质官印及其印文“汉归义羌长”是当时西汉政府对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有力佐证,而非“结盟”、“附属国”、“封国”的关系,故排除A、B、D。,答案为C,42,吴师道(元):“平城围后儿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故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两首诗歌反映了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决定西汉“平城围后儿和亲”和对匈奴“汉武雄图”的关键性因素是( ),43,A.匈奴是否南下威胁 B.西汉国力的强弱 C.双方统治者的决策 D.民族融合的程度,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理解知识的能力。首先应理解两首诗所反映的不同政策,

15、一种是“和亲”政策,一种是军事反攻政策。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限,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西汉依靠强盛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答案为C,44,二、西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特征(1)以商品贸易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有水路、陆路丝绸之路。其中以陆路为主。,45,(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5)中外经济交流中,外国输往中国的以奢侈品为主,中国输往外国的多是实用性物品和

16、先进生产技术。,46,2.原因 (1)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2)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4)张骞通西域。 (5)交通发达,西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6)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7)统治阶级比较重视。,47,西汉时期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的原因: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西域的管辖控制保障了交通的畅通;此时造船业不够发达,指南针尚未应用于航海。,48,罗马学者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文中这条“由地球东端至西端”的道路在当时的大致走向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