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13248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概念:,2.类型:,城市、乡村,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人口密集,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复杂,人口稀疏,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功能单一,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以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为主,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概念:,2.类型:,城市、乡村,乡村为城市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一些工业原料,城市则为乡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工业品,城市可为乡村提

2、供多方面的服务,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成,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练习,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史料中的“聚”“都”“市”均属于,A.乡村 B.城市 C.集市 D.聚落,2.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牧生活之后定居下来形成“聚”“邑”“都”“市”,最基本原因的是,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D,A,练习,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系辞下记载:

3、“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3.对聚落的外部形态有深刻影响的是,A.当地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 B.居住在其中的人群种族 C.当地的风土民情 D.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欣赏水平,A,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区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口比较少。 平原村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差异:,原因:,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不利于大规模人口聚居。 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棋盘式格局,P89活动1,团聚型,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89活动2,丽

4、江古城远景,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89活动2,近景,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1.丽江纬度较低,冬季因山岭的重重阻挡,不受冬季风、寒潮的影响,故无严寒;夏季因地势较高和多阴雨天气,故无酷暑。 2.丽江古城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且地势较高,北、西两面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惠顾,三股干流也便于居民用水。,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P89活动2,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在塔里木

5、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5、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那些?,4.城镇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带状。 5.如自然因素中的水源、气候、河流,人文因素中的交通、矿产资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几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终年寒冷 冰雪覆盖,就地取材 建冰屋,气候干旱 黄土深厚,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气候湿热,通风散热 防潮,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的自然条件地方才够理想

6、?,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与环境,1、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 气候、资源 、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2、世界聚落分布, 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 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聚落。,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总结,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疏东密的特点。因为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以平原与丘陵为主因而交通线路线较多,密度也最大;第一

7、第二阶梯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因而为交通线路稀疏。,2.地形对交通线路空间分布的影响,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1.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 2.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减缓道路的坡度,建设费用较高,高原山区之字形公路,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平原网状公路,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兰州地处我国西

8、部山区,地形崎岖,常年降水较少。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沿黄河分布。,(2)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是什么走向?,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道向)。,(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形成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28千米带状城市。最主要的铁路陇海兰新线,和城市一样,在相对平坦的黄河阶地内,沿河延伸。 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很大,它影响着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形态、密度、分布、规模等许多方面。,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P93活动1,2.在图中,有、三种铁路选线方案,

9、其中相对合理的是_方案,为什么?,线最短,但穿越山区,工程量大,造价高; 线较长,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 线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P93活动2,公路、铁路选线的基本原则:,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特征的影响,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衡、距离较短、窄路较少的线路;,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施工安全;,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工程量最小)、占用耕地

10、最少之间寻求平衡。,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交通线路的决定作用,瑞士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青藏铁路,(2015全国卷)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

11、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练习,(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

12、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练习,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石层软弱,易于开挖,4.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C,练习,5. 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与两个线路方案中,_较合理,理由是,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考虑经济因素,应尽量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C镇经济发展;,(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是绕道经过C镇,其原因是:,(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I、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画出。,练习,5. 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因此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 _ _, 这需要_条件做保证。,修人工运河,修建铁路或公路,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