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名人高考故事汇总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11KB
约3页
文档ID:56119311
古代名人高考故事汇总_第1页
1/3

古代名人高考故事汇总古代名人高考故事汇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制度实施的一千 多年里中国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这场古代“高考”让多少 读书人魂牵梦绕,也留下许多趣闻轶事 古代“高考”名人的趣闻轶事 黄章“百岁观 场”成奇谈 《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了 20 多回,一直到 54 岁时 才考中举人,得知喜讯后高兴得都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虚构,但所反映的情况确 是历史真实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 54 岁,甚至更大年 纪还参加考试的考生并不稀奇 明末人谈迁的《枣林杂俎》记载有刘珠、董又莘两位 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 张居正是“湖北老乡” ,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 36 年, 至 66 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而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到 70 岁“古稀之年”才 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好在董又莘长 寿,一直活到 90 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而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 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清代陈康祺在 《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 年)乡试时已 102 岁,已有重孙子了。

入帷时,黄章由 曾孙引导入场,还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 四个大字,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 岁时也考不中,到 108 岁时才有好运,成为千古奇谈 白居易“行卷”遇知音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 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这就是“行卷” 所谓“行卷” ,说白了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考生 将自己觉得得意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 贵和学界名流,求得这些“贵人” 、 “名人”的赏识,增加 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分” 据《唐摭言》记载,贞元十六年,诗人白居易初到长 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 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想让顾况推荐自己顾 况听罢白居易报上姓名来意后,一边翻读白居易的试卷, 一边打趣说:“白居易,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你想居住 下来可不容易啊 ”但是当顾况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大为吃惊,当即 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京城文人显贵的青睐,也 在当年顺利考中进士 苏轼“想当然”折服主考官 北宋嘉佑二年,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考官主持礼部 考试,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 ,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苏 氏父子三人也在参考之列。

苏轼以“立法贵严,而责人贵 宽”为论点写了一篇文章副主考梅尧臣读罢此文,唏嘘 不已,感叹有“孟轲之风” ,十分看重,当即推荐给主考官 欧阳修欧阳修读后,也很赞赏此文,就是对文章中苏轼 引用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的典故感觉颇为模糊,想不起出自何处 但是又觉得这段史料对论点论述地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不 妥于是大笔一挥,点了这名考生进士第二名 考试过去之后,欧阳修问苏东坡:“尧和皋陶这段话 见于哪本经书记载?我怎么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 坡说:“我想当然而 ”苏轼说,我想尧帝为人宽厚,司法 官非常严格,他理政时期,自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吧 欧阳修大惊,认为苏轼这个人善于读书,善于运用知 识,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