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6110688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1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一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

2、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

3、不符。( (五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4、+论点( (七七)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

5、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 概括主旨;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1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1)(1)诗歌答题模式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

6、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 XX 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 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 XX 手法+抒发 XX 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2)现代文答题模式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

7、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 X 为什么要从 Y 写起:揭示 X 与 Y 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3)小说

8、独特答题模式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 XX 人的 XX 事,歌颂了(批判了)XX 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

9、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 XX 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5)积累积累现代文现代文1.长句:A 容量大,气势盛+B 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 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 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 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 象征意义+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抒写美+C 抒发作者情感+D 作为

10、串时间的线索+E 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 具体的风景描写+B 生活和社会环境+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 人物的性格特征+B 人物的精神风貌+C 人物的思想特征+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 亲切自然+B 自由直接+C 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 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 便于感情交流+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 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 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 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

11、点13.心理描写:A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 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 真实精细+B 传神鲜明17.插叙:A 丰富内容+B 深化主题+C 使事件曲折有致+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 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 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 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 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 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

12、、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 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 衬托作用+D 渲染、烘托气氛+E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A 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 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 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 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 呼应文题26.举例:A 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 丰富文章内容+D 表明 XX 观点27.多方面对比

13、的作用:A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 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 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 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 从侧面烘托 XX 的 XX 特征29.引用:A 具有文学味+B 丰富文章内涵+C 引起读者兴趣+D 表明 XX 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 强调 XX+B 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 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 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 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

14、者兴趣+D 含蓄地引出、表明 XX 观点36.引用诗歌:A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 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 含蓄地引出、表明 XX 观点37.引用名言:A 增强说服力+B 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 表明 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 正、侧面 B 工笔、白描 C 多角度描写 D 动静结合 E 点面结合 F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G 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6)(6)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 引人联想+B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 在

15、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 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 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 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 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 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 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 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 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 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 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 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 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 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

16、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 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 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 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 激发读者想象+D 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7)(7)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 营造氛围+C 委婉含蓄地表达 XX 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 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 XX 思想感情+D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 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