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6103996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市2018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语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揭阳市揭阳市 2018 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届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 语语 文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 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 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 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

2、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 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 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 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 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 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 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

3、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 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 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 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

4、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 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 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 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2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 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 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 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

5、西方 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 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 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 年 6 月 15 日人民日 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 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 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

6、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 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 的原子论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 和持续发展。 B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并因此要求人们 承认现实并直面现实。 C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 以及对策。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 念的内涵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球化

7、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 相互依赖感还不是很强。 3 B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荷兰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 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 得和谐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8、是的,即使一个人的 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 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 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 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 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 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 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

9、光中? 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 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 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 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 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 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

10、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 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 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 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 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 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 4 法坐住。她

11、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 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 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 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 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 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 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

12、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 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 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 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 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 各尽其

13、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 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C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 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 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5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 写作思路及情感。(5 分) 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

14、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 “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 32.0%和 26.2%。2016 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 24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4.4%;营业 5 总收入达 48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2.2%。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 游客将超 40

15、 亿人次,实现总收入 2.3 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 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 市)2.26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 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 报告显示,2015 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 39.4%,贫困村 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 264 万

16、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 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近 90%的乡村 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 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 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 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 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A5 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指出,2017 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 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 6 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 PPP、 公建民营等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