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上)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103664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史(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中国茶史(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中国茶史(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中国茶史(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中国茶史(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史(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史(上)(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史(上),张利平 ,徐徐拉开的帷幕唐以前的茶史钩沉 茶道大行唐代茶业发展 分野与兴盛宋代茶业的繁荣 跃上新的境界元明时代茶业持续发展 发展与转型清代茶业的新变化,第一章 徐徐拉开的帷幕 唐以前的茶史钩沉,一.受争议的茶起源,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百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氏:原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南方部落,最早生息在川东地区,其后裔分散到四川更广的区域生活。,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

2、无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漆。”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当地21味中药材,茶为其中之一,蔡绦铁围山丛谈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 佚名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 张涅云谷杂记称,“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莱而已,西汉王褒僮约,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

3、。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三国志 - 韦曜传,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

4、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北魏人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酪奴,北魏时,南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一斗,北魏首都洛阳人均称其为“漏厄”,就是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问之:“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答道曰:“羊齐鲁大邦,鱼附庸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水厄,在南北朝代,茶有代用语叫“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

5、习惯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东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育长随晋室南渡以后,很不得志。一次,他到建康,当时一些名士便在江边迎候“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就是说,他一到就感到奇怪,因为刚坐下,就有人送上茶来。任育长是中原人,对茶还不太熟悉,大概只是听人说过。看到有茶上来,便问:“此为茶为茗?”这下子,轮到江东人奇怪了: “这人怎么连茗就是茶都不知道!”任育长看见主人一脸的疑惑, 知道自己说了外行话,便连忙掩饰说:“我刚才问,是热的还是冷的”。,西晋孙楚出歌中吟到:“茱萸出芳树巅,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 出巴蜀,椒、桔、木

6、兰出高山。”更加明确地指认茶的故乡在巴蜀地区。,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不眠不休进行禅定,前三年如愿成功,后渐不支终于熟睡,醒来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 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二.时人对茶的认识,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晋书、桓温传中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惟下匕奠,茶果而已”,南齐书、武帝本纪载: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七月,齐武帝下了一封诏书,诏 曰:“我灵上慎

7、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茶饮广泛进入祭礼,异苑,记传说一则: 剡县陈务妻,年轻时和两个儿子寡居。院子里有一座古坟,每次饮茶时,都要先在坟前浇祭茶水。两个儿子对此很讨厌,想把古坟平掉,母亲苦苦劝说才止住。一天梦中,陈务妻见到一个人,说:我埋在此地已有三百多年了,蒙你竭力保护,又赐我好茶,我虽然是地下朽骨,但不会忘记报答你的。等到天亮,在院子中发现有十万钱。母亲把这事告诉两个儿子,二人很渐愧,自此以后,祭祷就更勤了。,三.这一时期名茶,蒙顶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名山县和雅安之的蒙山所产之蒙顶茶为古今名品,人称仙茶。传说起源于汉代。 四川通志记载

8、蒙山位于名山西15里,山有五顶,如莲花五瓣,中顶最高,号上清峰,至顶上略开一坪,西汉甘露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之必应。”,蒙山牌坊,山门,蒙顶茶园,茶 岭 唐韦处厚 顾港吴商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站,含露紫英肥。,茶道大行唐代茶业发展,荼 茶,一 茶产日盛,名品纷呈,唐代已经初步形成我国茶叶生产的格局 “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江淮人十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 邑之编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不为小。山多而田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名山县: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当地农民

9、“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特点,大小不同的官私茶园遍布茶区,除了国家在名茶产地的御茶园和自耕农民的小茶园外,官僚地主茶园和寺院茶园较为典型。,产量,唐.韩鄂四时纂要:“(播种)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 合计现在143斤。 膳夫经:(蜀茶)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满东下。,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串 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 唐代纳税的商品茶数量可达上亿斤。,栽培,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

10、;叶卷上,叶舒次 。,四时纂要,唐朝韩鄂撰,是集辑古代农业生产和农家习俗的杂著。作者披阅前人的著作,索引钩沉,参照广雅、尔雅、月令、家令、汜胜之书、月录和齐民要术等书杂纂而成,故名纂要。全书辑文698条,关于农业生产和农家习俗的各占一半,如播种、除虫、兽医;亦有占卜、禁忌、节庆和酿酒等,所述内容均与农事生产和日常起居密切相关。其出现比茶经晚约百年。该书久已失传,1960年在日本发现朝鲜重刻本才得以见其面目。,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所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

11、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傺等。收茶子: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穰草盖,不尔,即力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加工,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成茶分类,粗茶:未加工的低级茶,采后不分芽叶,用刀砍碎,放锅中煮饮 散茶:鲜叶蒸青后烘干,用时全叶煮饮 末茶:烘炒碾末后煮饮 饼茶:最普遍,二 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

12、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江西景德镇,当时为茶叶散集地,公元742年春,唐玄宗采纳左相之议,钦点柳国钧为第一任江南道歙州郡浮梁县令 从武则天时代起,浮梁只课茶税,其他税目均免,在唐朝鼎盛时期,京城长安外国人口有三十多万,占了京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国内八大茶区产的茶叶在唐代一年是三百六十万担,百分之六十出口。价钱卖得最好的是浮梁茶,从湖口县付垅乡的殷山葫芦岭通往浮梁的山间古道上、一路设立打尖的驿站,免费供应茶水和便饭招待来浮梁买茶的商人和看热闹的朝廷官员 将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茶礼包括“以茶祭祖”,“敬茶洗尘”,“以茶传情”三个方面。茶俗的内容是:将茶歌、茶舞编成茶

13、戏(采茶剧的原始状态),主要再现古代浮梁祭祀活动的场景,加入一段以茶定亲的情节。茶艺表演八种产茶区的产品各种不同饮茶方式,由衙门作保,由商人付定金,由好茶工开发出不同配方制出的茶产品 县衙有“衡局”(品茶定级的权威机构) 定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端(五)月初举办茶市,这是史书上讲的世界第一次最大的茶博览会,李隆基的小女儿凤平公主 长安各茶号商人,胡人、阿拉伯人和东瀛人 日本人阿原部麻把茶道表演的场景画下来,至今还有一张存在山口县博物馆,浮梁一年茶税银不下十五万贯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 茶农产茶、茶工制茶,每生产18斤茶叶,获净利近200文,平均生产1斤茶叶赚钱10文,商

14、人,从经营方式上分行商和坐贾两种 前者从产地购买茶叶或从官府交纳茶税,领取茶纲转贩各地。 后者开店铺或煎茶卖之,或收购大量茶叶,批发或零售经营。,从经营性质上分官商和私商 官商指国家直接插手茶叶买卖以取厚利,或官员机构等私自经营茶叶牟利。 私商有小本经营的茶叶贩,也有种茶为业,自产自销以维持生计的茶人。少数为较大的私人茶商,三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和赵赞的“茶禁”(对茶征税),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祖籍范阳,生于济源,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自唐代以来,传唱千年不衰

15、,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16、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传播与盛行,膳夫经: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际,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初唐时,饮茶之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虽已有人饮用,还未扩散,“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8世纪初传往北方,传播,南方人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来到北方做官谋生,将此风带到当地 通过寺院僧侣生活的间接刺激和影响,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 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