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096474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2017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二阶段测试第二阶段测试历史科试卷历史科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60 分钟。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共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自然经济 D. 集体劳

2、作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农作物种植更趋市场化B.耕作日趋精细化 C.对犁耕依赖减少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3.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李清照的南渡属于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A.第一次高潮 B.第二次高潮 C.第三次高潮 D.第四次高潮4.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玄奘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A.丝绸、青瓷 B.纸张、铁犁 C.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D.土耳其地毯、坎儿井5.

3、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于此。古代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2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6.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7. 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

4、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 200 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的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8.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9.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 “

5、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0.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A.人地矛盾突出 B.土地所有制变化C.水旱灾害频繁 D.传统犁耕受冲击11.某学者写道:“衰落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 16 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工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危机”

6、 D.“商业革命”12.梁启超说:“何以哥氏(哥伦布) 、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是最深刻的回答A.中国人缺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3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武装力量13.美国某诗人满怀悲愤地写道:“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控诉的殖民罪恶是A. 黑奴贸易 B. 种族屠杀 C.不等价交换 D.抢掠财物14.科技

7、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以下发明属于后者的是蒸汽机车 内燃机 发电机 珍妮纺纱机 A.B.C.D.15.下表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口与财富统计,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贵族 中间阶层下层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1688 年 1.2% 14.1% 31.7% 59% 67.1% 26.9% 1803 年 1.4% 15.7% 31.6% 59.4% 67% 9% A.英国完全废除进出口的禁令 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自由主义发展成

8、为垄断主义 D.贫富差距日益拉大16.19 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 1750 年的 23.2%上升到 1900 年的 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 61.1%降至 10.3%。对这一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C.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D.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17.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举起自由贸易的大旗;19 世纪末,美国成为该政策最积极的倡导者。两国倡导贸易自由化都是基于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工业革命使经济实力剧增C.资

9、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确立起代议制的政治体制18.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清政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仿效西法”的运动,这场变革虽取得一时成就,但主要由于“_

10、” , “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空格处最恰当的内容是A.遗其体而求其用B.洋匠挟技居奇,惟利是图C.管理者“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D.产品质次,太平年月无用,战争起时是废物20.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 1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21.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

11、正确的是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 B. C. D.22.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国际环境有利B.民族独立实现C.社会性质改变D.政府大力支持23.19 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524.1876 年, 申报报道:“

12、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A.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25. 1908 年 3 月 5 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26.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

13、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7.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 ,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B.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C.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28.1932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800 人,其中约有 1700 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

14、总量的90%。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机遇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29.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的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是A.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社会立法,保障改革30.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6第第卷卷(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共 4040 分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

15、择题(本大题共 2 2 小题,第小题,第 3131 题题 2020 分,第分,第 3232 题题 2020 分,共分,共 4040 分)分)31.31.填空题:每空填空题:每空 2 2 分,共计分,共计 202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时代, 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本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 。1862 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 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民国建立至 1937 年 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