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通史复习--隋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075340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通史复习--隋唐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8通史复习--隋唐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8通史复习--隋唐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8通史复习--隋唐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8通史复习--隋唐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通史复习--隋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通史复习--隋唐(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581-907年)政权演变:隋(581-618年):隋文帝扬坚 长安(今西安)唐(618-907年):唐高祖李渊 长安(今西安)阶段特征:中华文明走向繁荣政治-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一、政治特点:制度革新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加强并走向成熟主要内容: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

2、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影响深远。, 重点阐释,1.三省六部制,结构职权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完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2.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

3、系统,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3、特点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1)三分相权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样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专制之下分权制衡,4、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完善)

4、: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关键信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

5、公卿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答案:C,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革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选A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

6、证了皇权独尊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由材料中“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的信息可知,A、B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可排除。C项中表述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权力受皇权支配,排除。“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说明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比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比较共同点:分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同点:1、目的:三省制下的分权:强化皇权美国政体的分权:防止独裁,维护民主制度2、分权内容与部门:前者:决策(中书省)、审议(

7、门下省)、执行(尚书省)后者: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司法(最高法院)3、性质(本质区别)前者:封建专制政体后者: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背景原因:A.封建经济发展B. 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 品中正制名存实亡。庶族地主要求取得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C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人才选拔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助长分裂割据;权贵子弟世代为官,形成私人官僚集团;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目的: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

8、断。 盛唐知识阶层因为科举而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丧失了独立的批判能力,为专制主义的发展扑平了道路。,2.科举制度,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科举制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隋朝,唐朝,王安石,明清,戊戌变法,1905,评价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世官制 (夏商周),察举制 (汉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科举制 (隋清),贵族子弟 继承祖权,官吏察访 推举,品评官评 定授官,考试选

9、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 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推荐演变为 考试。,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的原则,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演变趋势,以官举士,官位世袭,考试选拔,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历代选官的主要依据:西周:分封制-出身秦朝:军功授爵制 -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注重知识,(全国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B,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1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A.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C.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下面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归功于科举制,C项正确;A项属于察举制,主要盛行于汉朝,错误;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选拔人才,出身低微的平民很难出任政府官员,B项错误;D项与题

11、干要求不符,错误。,(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 B,有历史学家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

12、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无论是奴隶社会的世官制,还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汉时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其目的都是为选拔能为统治者更好服务的人,至于其才能、品质则居于次要的地位。故出现题干所描述的现象 。所以应选D。,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

13、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选D 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恢复察举制,也不是反对科举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唐玄宗设藩镇,形成外重

14、内轻的军事格局军备废弛,3.藩镇割据,节度使之权:招募、指挥、军储、监察、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3.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1)唐代藩镇独揽地方大权,势力不断膨胀,,(2)安史之乱削弱中央实力,边镇扩展到内地,出现的原因,藩镇割据的特点: (1)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 (2)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 (3)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影响 (1)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 (2)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4、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15、。 资治通鉴()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设置管辖机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在厥建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建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五(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吐蕃。 旧唐书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有关文成公主的许多优美的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3)与吐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贞观十五(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吐蕃。 旧唐书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有关文成公主的许多优美的传说

16、;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与吐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步辇图邮票,阎立本名作步辇图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与吐蕃和亲政策意义:高宗即位,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