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999166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心理学实验(小白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1)声音的心理特性 音调:又叫音高,是对声音频率属性反映的心理量音调:又叫音高,是对声音频率属性反映的心理量 在低频,随音强增加音调变低;而在高频,随音强增加音调变高 音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 ,响度级 40 方,频率 1000Hz 的纯音音高被定为 1000 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 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 ,一个宋被定义为声级 40 分贝的 1000Hz 纯音的响度。 等响曲线: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频率

2、的纯音的声 压级(单位 Phon,方)连成的曲线。在该曲线圈上, 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 的声压级(分贝),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水平。下方 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方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 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无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一些特点: 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高,响度级也相 应增加; 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 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 (2)声音的掩蔽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显现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显现 频率掩蔽:纯音对纯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完全同时呈现

3、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纯音对纯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 具体特点为: a.频率比较接近的纯音比频率相差较大的纯音有更大的掩蔽效果 b. 高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大于低频对高频的掩蔽 c.掩蔽声音的强度越大,掩蔽效应越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对纯音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对纯音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 成的成的 非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掩蔽现象非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掩蔽现象 掩蔽声作用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中枢掩蔽:不同频

4、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而产生的互相掩蔽效应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而产生的互相掩蔽效应 (3)听觉疲劳与适应 听疲劳: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听疲劳: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 降低的现象降低的现象 通常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指标,称为暂时阈移暂时阈移,其核声音强度,刺激时 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听适应: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 适应与疲劳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一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听适应

5、的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响度平衡法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水平面上的声源定位主要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 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索是耳郭引起的频谱线索 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 人对声源方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 视觉对定位有影响 (2)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自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方位; 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 听觉方向定位的规律:来自身体两侧的声音方位容易分辨 来自头部中切面上声音容易混淆 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一个圆锥,在圆锥面面上的点 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3.语音知觉实验 实验实验 5 5 音笼实验音笼实验 PiercePierc

6、e 另一组呈现 mother rea_。 结果:在加工造句学习的被试中,如后来有与学习是相同的上下文,即 window,则他们的成绩远好于其他 情况,而其他情况的被试则测验结果都接近未学习过的平均水平。 结论:遗忘症病人保留了部分内隐记忆方面的学习能力。 自变量:对词对的加工方式(造句 or 判断元音字母数量);测验时的补笔内容 因变量:补笔词与原有词对相符的正确率 实验实验 2828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实验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实验 WarringtonWarrington & & Weiskrantz,1970Weiskrantz,1970 采用组件设计,实验组为 4 位遗忘症病人,控

7、制组为 16 位无脑损伤的其他病人。对被试进行四种记忆测 验,即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 结果:遗忘症病人在前两种外显记忆的测验中成绩明显比控制组差,而后两项内隐记忆的测验成绩却和控 制组病人一样好。 结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记忆过程,有各自独立的记忆机制。 自变量:被试(遗忘症病人 or 正常人) 不同的提取方式(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 因变量:正确率 实验实验 3030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实验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实验 Tulving,1982Tulving,1982 让正常人被试学习 96 个低频英语单词,学习后一小时进行再认和补笔测验,七天后重复这

8、两种测验。观 察两次测验的结果差异。 结果:再认的成绩在七天后下降很多,而补笔的成绩没有变化。 结论:启动效应对应的内隐记忆与再认对应的外显记忆分别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马上测验 or 延时测验、提取时再认 or 补笔(外显 or 内隐) 因变量:正确率 实验实验 3131 外显内隐记忆分离实验外显内隐记忆分离实验 Jacoby,1983Jacoby,1983 2*3 组间设计,被试分别在三种情况下学习单词。第一种直接呈现;第二组先呈现其反义词再呈现其本身; 第三组呈现其反义词而让被试思考出单词本身而不呈现该单词。测验时采用再认和知觉辨认两种方式。 结果:再认成绩在三组被试中呈增长趋势

9、,而直觉辨认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即,直接呈现学习后的成 绩最好,有反义词后呈现的成绩其次,而通过反义词想出而不看词本身的成绩最差。 结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功能和机制上是分离的。外显记忆随加工深度增加而效果上升,内隐记忆则 在有更单纯感知觉的加工时效果才最好。 自变量:学习情境(直接呈现 or 先呈现其反义词再呈现 or 只呈现其反义词让被试思 考) 提取方式(再认 or 知觉辨认) 因变量:提取成绩 关于内隐记忆的不同理论解释关于内隐记忆的不同理论解释 多重记忆系统说多重记忆系统说 Tulving 首先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每

10、个子 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功能,也就是 内隐记忆。然而划分记忆系统的标准迄今为止仍很难确定。 传输适当加工理论传输适当加工理论 Roediger 提出的这种观点不同于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它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它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能反映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不同。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能反映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不同。 6.前瞻记忆实验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

11、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你妈叫你明天晚 上回家吃饭) 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前瞻性记忆可能和前额叶皮层有关。 前瞻性记忆的特点有:(1)涉及时间间隔(2)涉及正在进行的任务(3)延迟的活动 是自我激发的 回溯记忆: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回溯记忆: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你昨晚回家吃饭) 回溯记忆是成功的前瞻记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一般认为,从最初的记忆编码到最后的行为执行,前瞻性记忆包含以下过程: (1)编码编码:对前瞻性记忆的线索和意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 (2)延迟延迟:延迟期间人们从事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背景任务; (3)线索觉察线索觉察:个

12、体需要及时和准确地觉察出前瞻性记忆线索的出现,这是一个自我 发动的过程; (4)意图搜索意图搜索:觉察到线索以后,个体会从记忆中搜索出以前编码储存的意图,这便 是前瞻性记忆的回溯成分 (5)执行执行:搜索到意图以后,个体要调用反应系统,执行过去所计划的行为。 目前前瞻性记忆研究的主要范式是双任务范式:即将前瞻性记忆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 进行的背景任务中。例如,在实验室情景下,要求被试在看到鸭子和房子以后按一下按钮, 而背景任务则要求被试记住所有看到的图片。又如在自然情景下,告诉被试在完成实验后 要所要一张不干胶纸,或者在离开时把门关上,或者几十个小时后把一张图片还回来等。 7.错误记忆实验 按照

13、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真实记忆是指正确的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成功引发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是:关联性 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1)集中联想程序范式DRM 范式 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称关键诱饵,如寒冷) 和与它相联系的 15 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感冒、发抖)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 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的比率 (即虚报率)

14、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 ,这就表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2)类别联想程序范式 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 1、3 或 5 个范例, 在学习中随机呈现。比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的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 报纸” 。 结果发现,在随后的测验中,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未学过相关范例的错误 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3)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 的其他描述或者问题,在一段时间间隔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

15、试 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 (法庭上证人的证词问题) (4)无意识知觉范式 有人认为无意识知觉是错误再认的重要前提,错误再认的可能性与被试有没有注意到 背景词的呈现有关,即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的判断。 实验范式: 先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表,并告知在随后测验中会让其判断测验词在 词表中是否出现过。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现一个背景 词,并进行视觉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 背景词与测验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匹配(与测验词完全相同) 、不匹配(与测验词完 全不同)和基线(无背景) 。并区分了有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两种背景词呈现的时间条件。 结果发现:背

16、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时间短时,没 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的背景下比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出现“旧的”反应;而呈现时间较 长时,其效应则相反。 结论:无意识知觉能够影响被试对材料的熟悉感,而被试的错误再认效应则可以解释 为无意识提取和归因过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5)KK 范式 即权威信息的影响,导致对自身记忆产生了怀疑。结合社心内容进行思考。 影响错误记忆的因素:影响错误记忆的因素: 影响真实记忆的多种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错误记忆的效果 关联性对错误记忆有显著影响(完全没学过的内容,既没真实记忆,也不会有错误 记忆) 错误记忆会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化了) 学习与测验间的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不容易消退) 8.定向遗忘实验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也称有意遗忘,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 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 定向遗忘研究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呈现完毕后,向被试给出指示语,要求记住一些材 料而忘记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