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991762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议论议论文部分(一)文部分(一)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4篇文章,其中文言文8篇,白话文6篇;其中精读文章8篇,泛读文章6篇。通过14篇 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 )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 (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这两部分 的内容出的; (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 ; (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3、难点与重点 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 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 年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寄一分析与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 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 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 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 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3、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 归纳法 演绎法 类比法 比较法 对比法 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一问道“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 ,首先脑子里先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 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 待,弄清弄懂。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论语主要掌握 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内容

4、: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主要掌握: 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 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 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过:责备)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是:代

5、词,这,指颛臾)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招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全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 :“冉求!这岂不要责备你们吗!颛臾,已故的君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 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如 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

6、,就该辞职。就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 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还要搀扶的人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木笼子 里冲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如今城郭坚固,而且靠近季孙家的采邑费地。现今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 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嘴上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得到 它去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担心财富太少,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 必担心物质贫乏,只应担心人心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若是和睦团结,便不会 觉得物质贫乏;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如果能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文德

7、教 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 ,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归服;国家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 境之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宫廷之内呢!” 学习要点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得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

8、辩护。孔 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 观点。 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 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 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 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

9、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 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理解下列成语 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段

10、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5. 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4,论证方法:演绎法。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主旨 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疑难辞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直不百步耳。(直:只) 数罟不入洿池

11、。(数:细密)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全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河内地区年成无收, 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 做的。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 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

12、交接,( 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以(自己) 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 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按时节进入山林,木 材就可以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没有怨 恨不满,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 要错过它们的繁殖

13、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土地,不要耽误农时,几口人的 人家就可以免除饥饿了。认真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以孝悌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人就 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穿丝绸衣服;吃肉食,百姓们不挨饿受冻,这样还 不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而(您)不加以节制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您)却不知开仓 济贫;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武器刺人把他杀死,然后说:“ 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之罪有什么不同?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 到魏国了。” 学习要点 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14、 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在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 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在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 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善用

15、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 成不好的谬论。 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

16、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寓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 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 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 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 ,动词)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 呀。)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