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61486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除颤理论与实践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除颤理论与实践,遵医附院 魏其梅,目的,一、电复律及电除颤术的概念二、除颤仪的工作原理三、除颤的技术要求及除颤技术发展历程四、除颤的新进展及临床上使用除颤仪存在的一些问题,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术是用电能量来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是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心肌在瞬间除极,然后心脏自律性的最高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节律。,一、心脏电复律及电除颤术,1、 自律性机制 2、触发活动 3、折返循环,二、引起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三、电复律的适应症,1.紧急适应症: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速、心室扑动2.选择适应症心房颤动与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速,四、电复律的禁忌症,1、洋地黄中毒或

2、低钾血症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2、心房颤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巨大左房或二尖瓣有明显反流者 5、心脏扩大明显,心胸比例60%,房颤病史5年者; 6、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且风湿活动者; 7、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未纠正者。,SYNC,五、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同步电复律(电复律):是指用R波来控制电流脉冲的发放,使电脉冲刚好落在心电图R波的下降支而不致落在心室易损期。非同步电复律(电除颤):心脏电活动无心动周期,电流脉冲可在任何时间放电。电复律常称为电除颤。,六、除颤仪的工作原理,除颤仪是一种高压直流放电器,它的电路结构包括电源、充电电路与放

3、电电路.,经胸阻抗,高压电容器,机内阻抗,七、心脏骤停和五早 “生存链”,早期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初始心律是VFV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电除颤颤动持续时间越短,除颤成功可能性越大VF可能在几分钟内恶化为心脏停博,为什么要早期除颤,八、除颤与心肺复苏的“关键性联合”,当抢救者目击院外心脏骤停,且身边有AED立即可用,抢救者应尽快使用AED。在院内应立即CPR和尽快使用AED/除颤器。如果EMS人员不是亲眼目击院外心脏骤停,检查心律并考虑除颤前,可以先做5周期的CPR。,八、除颤与心肺复苏的“关键性联合”,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院内心脏骤停者除颤前先做CPR在抢救中执行“一次电击+

4、5组心肺复苏”方案,除颤要选择有效的能量,产生足够的电流,流过心脏,从而达到去除心脏颤动的目的,同时,要求对心肌产生最小的伤害。,九、除颤的技术要求,除颤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是电流,而选择的能量只是产生电流的手段要在正确时间让电流流过心脏要有足够的电流流过心脏 要有足够的时间让电流流过心脏要让电流通过所有的心肌细胞同时电流也是心肌损害的罪魁祸首,九、除颤的技术要求,电流二大因素电流均值除颤的有效成分电流峰值损害心肌功能的主要成分提高电流均值,降低电流峰值,成为所有除颤技术研发的第一焦点,九、除颤的技术要求,经胸阻抗除颤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影响因素:皮肤的状况电极的大小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电击的次数

5、电击时通气时相如何克服不同大小的经胸阻抗,提供足够的电流均值,而又不产生过高的电流峰值,成为所有除颤技术研发的第二焦点,九、除颤的技术要求,电流=电压/电阻,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除颤器的发明 1.1947年贝克等首次在临床上用交流电电击开胸后的心脏而使心室颤动终止。 2.1952年zoll教授成功装置交流电胸外除颤器并应用于临床 3.1962年lown等证明直流电比交流电更为安全和有效 从此,成熟的直流电除颤器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的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除颤器的分类,按操作方式 1、手动除颤仪 2、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按波形分类 单相波(MDS、MTE) 双相波(BTE、RBV),十、除

6、颤技术发展历程,AED 优势: 1、小型化和智能化 2、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低,便于在公众中推广普,而且使用起来比传统的除颤器快捷。 3、准确率较高,除颤所用时间短,与使用传统的除颤器相比,患者存活率可得以提高。,“公众启动除颤”计划,“公众启动除颤(PAD)”计划:即由非专业人员在现场使用AED,对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性心脏骤停实施电除颤,第一代除颤技术:单相衰竭正弦波(MDS),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第一代除颤技术:单相衰竭正弦波(MDS) 缺陷: 1、由于电流峰值太大,心肌功能损害比较严重 2、由于对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整性能,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效果不理想; 3、房颤转复能力差,十

7、、除颤技术发展历程,第二代除颤技术:双相指数波(BTE),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第二代除颤技术:双相指数波(BTE) 优势: 1、双相除颤技术的电击电流双相性能,除极效果更加理想: 2、电流均值的增加,提高了除颤成功率; 3、由于电流峰值的减少,降低了心肌功能损害程度; 4、能感应经胸阻抗的变化,采用电压补偿和时间补偿的方式,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成功率有所改善。,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最新(第三代)除颤技术:双相方波(RBV) 采用数码可变电阻技术,自动测量人体阻抗快速调节机内数码电阻值 人体阻抗高-数码内阻降低 人体阻抗低-数码内阻提高,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最新(第三代)

8、除颤技术:双相方波(RBV),最新(第三代)除颤技术:双相方波(RBV) 优势: 1、电击电流波形接近方波,电流均值最高,除颤成功率最优; 2、基本没有电流峰值,心肌功能损害程度最低 3、双相电击时间保持固定的6毫秒:4毫秒,除颤能量阈值最低; 4、对人体经胸阻抗变化的最佳感应方式,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成功率最高。,十、除颤技术发展历程,十一、除颤能量的选择,单相波除颤器每次除颤选用360J。如果首次除颤不成功或成功后又复发,仍按首次除颤选用的能量。双相波除颤器首次除颤时双相指数波选择150J-200J,双向方波选择120J,第二次和后续的除颤使用相同或更高的能量。,左右位:一电极放于胸骨右缘锁骨

9、下方,另一电极放于左乳头外侧,电击的中心在腋中线上;前后位:一电极放于左背肩胛区,另一电极放于心前区左侧;,十二、除颤时电极放置的位置,1、心律失常2 、急性肺水肿3、体循环栓塞和肺循环栓塞4、低血压5、皮肤灼伤6、心肌损伤,十三、除颤的并发症,十四、临床上使用除颤仪存在的一些问题1、病人突发心脏骤停时应盲目除颤吗?2、除颤成功的标志3、院内使用AED4、环境安全,除颤(电击成功)通常定义为放电后终止VF至少5秒钟。除颤不是重新启动心脏,除颤使心脏顿抑,暂时使VF和其他心电停止。如果心脏仍存活,其正常起搏点会重新放电,产生最终引起充足血流的有效心律。,1、环境安全(无易燃易爆物品)2 、皮肤完整、清洁、无毛3、不接触导电物品4、仪器干燥,无冷凝5、定时充电、维护6、心理护理,十五、注意事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