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46251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9.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课件(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制作人:孙 秀 义,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学习纲要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小体的概念;2.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变特点、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性心内膜的病变特点;3.熟悉心瓣膜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4.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易发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一组疾病。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在总死亡率中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二位。心血管系统疾病种类繁多,本章主要介绍动脉和心脏常见而重要的疾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

2、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中层钙化和细动脉硬化。本节主要叙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胰高糖血症,吸 烟,其他因素,1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

3、mia)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实验证明,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血脂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大多数AS患者血中胆固醇水平比正常人高,且AS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的水平的升高而加重。,血液中的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和转运的。血浆中的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密切的是LDL。LDL被动脉壁内皮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因氧化LDL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管壁通透性升高,使脂质移入内膜增多;氧化LDL对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有较强的趋化作用,并能促进巨

4、噬细胞形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氧化LDL还能促进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迁入内膜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CM、VLDL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反,HDL不仅通过胆固醇逆向转运机制清除动脉壁的胆固醇,还有抗氧化作用,防止氧化LDL形成,因此,HDL具有很强的抗AS和冠心病发病的作用。,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 及泡沫细胞形成模式图,2高血压 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无高血压者相比,AS的发病率高,且发病较早、病变较重。 高血压能促进AS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较强;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 与高血

5、压发病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也能改变动脉壁的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造成脂质移入内膜增多、单核细胞粘附并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AS的发生。,3. 吸烟 大量吸烟能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内皮损伤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脂质移入内膜增多;血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促使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参与AS的发生。大量吸烟还可使血中LDL易于氧化,促进AS的发生。,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中甘油三酯(TG)和VLDL水平明显升高,而HDL水平较低,而且高血糖可致LDL氧化,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迁入内膜而转变为泡沫细胞;血中胰岛素水平越高,血中HD

6、L含量越低,可促进AS的发生。,5. 其它因素 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倾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性别: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雌激素的作用,血液中HDL含量较高而LDL较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低于同年龄组男性,但绝经期后这种差异消失; 年龄:尸检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在儿童就开始的缓慢发展过程,其检出率和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这可能与血管壁的功能随年龄增大逐渐降低有关; 肥胖:腹部脂肪过多的肥胖患者,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二、病理变化好发部位:全身的大、中动脉。(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其次为冠状动脉、肾动脉、胸主

7、动脉、颈动脉和脑底Willis环),(一)基本病变,1脂纹期,2纤维斑块期,3. 粥样斑块期,1脂纹期 脂纹(fatty streak)是AS的早期病变。 肉眼观,在动脉内膜面出现黄色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约15cm),平坦或微隆起。 镜下观,病灶处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此外可见较多细胞外基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泡沫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其体积较大,圆形或椭圆性,HE染色的切片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主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高倍),2纤维斑块期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是由脂纹进一步发展而来。 肉眼观,内膜

8、表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初为灰黄色,后因斑块表面胶原纤维的增多和玻璃样变而变为瓷白色。 镜下观,病灶表层为大量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和少量弹力纤维形成的纤维帽,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帽下方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炎细胞。,3. 粥样斑块期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动脉内膜面可见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肉眼观 切面见纤维帽的下方有黄色粥糜样物。表面为纤维帽,纤维帽下方含有大量粉染的不定形坏死崩解产物 镜下观 和胆固醇结晶(HE切片呈针状空隙)斑块底部和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

9、淋巴细胞 粥样斑块压迫中膜,使平滑肌萎缩、弹力纤维破坏,该处中膜变薄。,粥样斑块,纤维帽,主动脉粥样硬化(中倍),(二)继发性病变,(1)血栓形成:病灶处内皮细胞受损,使胶原纤维暴露,进而血栓形成,致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或阻塞,引起器官缺血及梗死。 (2)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纤维帽破裂血液流入斑块,形成斑块内血肿,使斑块进一步增大,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相应组织或器官急性供血中断。 (3)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经破裂口逸入血流成为栓子,可引起栓塞,破裂处遗留粥样溃疡。 (4)钙化:在纤维帽和粥样坏死灶内可见钙盐沉积,导致管壁变硬、变脆,易破裂。 (5)动

10、脉瘤形成:严重的粥样斑块可引起中膜平滑肌不同程度萎缩,管壁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引起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破裂处遗留粥样溃疡,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一)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aortic atherosclerosis)多发生在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最重,胸主动脉次之,升主动脉最轻。由于主动脉管腔大,故主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影响小,不引起明显的症状。但严重者可形成动脉瘤,动脉瘤主要见于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命大出血。,主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动脉瘤形成,(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是AS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疾病,但一般较主动脉硬化晚发10年。2050岁男性显著高于女性,60岁之后,男女无明显差异。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常呈节段性受累。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肌侧,呈新月形,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根据管腔狭窄的程度分为四级:I级7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伴发冠状动脉痉挛,常导致急性心脏供血中断,引起心肌缺血和相应的心脏病变(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成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V级,(三)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

12、。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常导致管腔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致管腔闭塞。由于脑动脉管腔狭窄,脑组织长期供血不足可发生脑萎缩,严重者智力减退,甚至痴呆;管腔完全阻塞可致脑梗死(脑软化);因脑动脉壁薄,脑动脉粥样硬化处可形成小动脉瘤,病人血压突然升高时,可致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致命性脑出血。,(四)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发生在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亦可累及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常因管腔狭窄引起顽固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也可因斑块所在处管腔狭窄致肾组织缺血,肾实质萎缩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或因斑块合并血栓形成可致肾组织梗死,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大瘢痕,多个瘢痕可使肾脏缩小,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四、冠状动脉性心脏

13、病定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脏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者占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心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同义词。,(一)冠心病原因,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继发性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这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其它如低血压、心动过速致灌注期缩短等也可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 心肌耗氧量剧增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

14、增加,如血压骤升、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心动过速及心脏肥大等,使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冠心病。,(二)冠心病临床表现,1. 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常由体力活动、暴饮暴食、情绪激动时诱发。心绞痛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无氧糖酵解增强致酸性代谢产物或多肽类物质的堆积,刺激心脏局部的神经末梢,信息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产生痛觉。 临床上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又称轻型心绞痛,一般不发作,

15、仅在体力活动即增加心肌耗氧量时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体力活动、休息时均可发作,并且疼痛加重、持续时间更长或更频繁;变异性心绞痛,多无明显诱因,常在静息时发作。,2.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引起心肌严重、持续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制剂或休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多、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可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和心律失常等。,(1)原因: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并发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血流中断,也可由于斑块内出血或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等

16、使冠脉血流进一步减少,或过度劳累使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肌缺血。(2)部位: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 其中40%50%发生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相当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约30%40%发生于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大部,相当右冠状动脉供血区;15%20%发生于左心室侧壁,相当左冠状动脉旋支供血区。,(3)类型: 根据梗死灶占心室壁的厚度分为三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主要累及心室壁心腔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不规则地分布左心室四周,严重者可融合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称环状梗死 厚层梗死,指梗死累及室壁2

17、/3以上但未累积全层 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累积心室壁的全层,梗死面积大小不一,多在2.510cm2,此型临床最常见。,(4)病理变化:心肌梗死属贫血性梗死。一般梗死在6小时后肉眼才能辨认,梗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土黄色。光镜下心肌纤维早期呈凝固性坏死,如核碎裂、核消失,横纹消失肌浆为不规则颗粒状,间质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4天后,梗死灶外围出现充血、出血;1周后边缘区开始出现肉芽组织,2周后肉芽组织开始机化,逐渐形成瘢痕组织。(5)生化改变:心肌梗死后,肌红蛋白迅速从心肌细胞逸出入血,导致血和尿中其含量升高;同时,谷-草转氨酶(SGOT)、谷-丙转氨酶(sGPT)、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透过细胞膜入血,引起这些酶的血浓度升高(心肌梗死24小时后达最高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