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944400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劝学》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劝学》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劝劝学学 的教学的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埋下阅读荀子的种子。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知识。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文本。 (2)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3)反复诵读,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4)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加课容量,增添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 “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2、1、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等。 2、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荀子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文言文,如诵读、整体感知、口译笔译、工具书运用、字词和句式的理解等,培 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目前在你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什么?你们往往最烦家长和老师说的一个词语是 什么?学习。是的,为什么世界上对你们最无私最无功利的两类人都要让你们做这类事呢?我们 祖先荀子大人如是说二、荀子简介(

3、检查预习)学生解读,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的 最后代表人物。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 天的思想。 3、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 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4、 荀子的著作有

4、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 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 成”的美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2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 “劝”解释为“劝阻” ,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 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整体感知 1、学生叙述课文内容,教师明

5、确。 文体:议论文。论点:学不可以已。 2、听读文本(多媒体) 。(过渡:听过一遍,加上课前的研究,对文章的有所了解了吧,下面,我们齐读各段,思考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段意)3、齐读各段,概括段意(板书) 。一、提出论点二、论述学习的意义三、论述学习的作用四、论述学习态度和方法 (过渡:好了,这篇课文我们基本了解了,但只是皮毛而已,要想明白其中的大理,还需要提要钩玄,微观研究) 三、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疏通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一生口译此段,一生质疑,他人补充,学生研究解答,教师明确。 (二)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指定学生读自己笔译,其他学生指证、质疑,学

6、生们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明确。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一生口译此段,他生质疑,他人补充,学生研究解答,教师明确。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指定学生读自己笔译,其他学生指证、质疑,学生们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明确。附 1:此文重点文言现象(多媒体) 1、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用火烤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天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文中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 假舆马者 (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劝 学3蟹六跪而

7、二螯 (古义,腿或脚。今义,常指“跪着”,动词。) 金就砺则利 ( 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金子。) 3、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大下面)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省略句: 輮以为轮(“輮之以之为轮”的省略) (3)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利”和“强”后置,助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乎己”用动词“参省”的状语后置)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8、(“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四、齐读课文,教师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言文本,积累了各种素材,下节课,就看同学们挖掘能力啦,使劲读课 文,拼命去挖哦! 五、作业:1:背诵一、二、三段2:八个小组,每组负责总结一个实词或虚词,交给组长校对后,发到我邮箱,我校对后, 放到群共享里,你们可以复制到自己词语库中。下节课以前完成。附 2:本课主要实词和虚词(网络) (明确后,直接放入群共享里) 1、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的,与“真”相对)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给予) 愿大王少假借之,

9、使毕使于前 (宽容)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休假,假期读“ji” ) 2、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老妇不闻也 (听说) 闻寡之耳者(使听到)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道,懂得) 以勇气闻于诸侯 (传扬,闻名) 4、直 木直中绳 (端正,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 (只是)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父母 (工钱) 直上公子车上坐 (径直、一直)

10、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端正) 5、用: 用心一也 (因为) 材木不可胜用 (使用)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服从) 强本节用 (费用) 活野千里,兵精足用 (物资) 6、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却 转折关系) 君子博学而目参省乎已 (并且 并列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地 修饰关系) 登高而招 (目的关系) 锲而舍之 (承接关系) 7、以 輮以为轮 (把) 无以致千里 (用来)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 请以战喻 (用) 树之以桑 (把) 毋吾以也 (认为)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8、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停止,消失) 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11、人来此绝境 (隔绝) 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最)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断绝关系)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完全,尽)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特) 绝句。格律诗的一种,分五言、七言两种。课后反思课后反思:1、搜集很多资料,不知归类。2、时间紧。学生回答丰富,发言踊跃。5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一、导入 同学们,不知你们挖掘机的马力如何,钻有多深?(过渡:我们先齐读课文,再齐背一、二段,在再找貌似不会背诵的起来背一遍,嘴都张开哦!明天默写这三段)二、齐读课文,背诵一、二、三段。 三、研论问题(讲解

12、一段,齐读一段,每段前后两次) 1、第一段有多少信息? 明确: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 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追问:他怎么论述的?)2、第二段用几个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五则比喻(多媒体)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 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进一步说明客 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 (广

13、泛地学习) 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 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 成为“中规”的轮,就要“輮” ;金要利,就要“砺”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3、第三段用几个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五则比喻(多媒体显示)6招 登高 见者远呼 顺风 闻者彰走 假舆马 致千里渡 假舟楫 绝江河推论人 假于物 君子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 喻:登高而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