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936576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阳智慧气象解决方案(草稿)(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咸阳智慧气象 解决方案 (草稿) 西安曙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 年 4 月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随着咸阳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咸阳市气象局需要加强与各 部门的信息沟通联系,注重气象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为此,咸 阳市气象局领导决定采取多种举措积极部署 2015 年智慧气象建 设工作。 一是加强与市信息办的工作联系和沟通,将智慧气象纳入全 市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和目标任务中;二是与水利、环保等相关 部门融合对接,实现相关信息在咸阳智慧气象板块的叠加显示; 三是与社区网格化气象服务有机衔接,在咸阳智慧气象板块实现 各类预报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实现各类气象生活指数 的显示、完成便

2、民服务一号通与 40062121 的对接;四是结合当 地实际,在兴平市建设与市局功能相一致的兴平智慧气象板块, 为全市各县(市、区)智慧气象建设工作探索成功的经验;五是 实现气象监测信息(自动站、区域站、土壤水分、小气候站)搭 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咸阳提供)后的直观显示和形象表达, 完成部分实景监测的共享,在咸阳智慧气象板块实现各类为农气 象服务产品的存储和显示。 为进一步加快气象工作现代化、气象工作政府化和气象服务 社会化,咸阳市气象局将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 术,在完善“数字大气”探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精细化、 无缝隙的“智慧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建设“智慧气象”信息共

3、 享服务平台,以期更准确、更智能地服务于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和 百姓生活。 二、项目目标 咸阳智慧气象的总体目标是以气象精细化预报、综合监测和服 务以及应急联动为主要内容,以智慧咸阳作为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实现咸阳气象信息的及时监测、及时预报、及时发布,实现直观展 示、深入应用,将咸阳智慧气象建设成为在西北领先、在全市有影 响力的气象信息化平台。 在此目标基础上,先进行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咸阳气象 初步需求,体现智慧气象的咸阳特色。 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和天气实况服务的同时,加 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

4、务产 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 务多样性;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 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 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 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 精细化;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实时发布、及时更 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利 用计算机、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 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 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 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

5、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三、项目需求 1. 建立咸阳气象数据云平台,这是整个咸阳智慧气象的基础, 以智慧咸阳为基础,搭建基于 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数据 信息共享和分析平台。实现全市 12 个自动气象站、160 多个 区域气象站、15 个站?监测信息的实时共享、动态监测和预 警。实现与水文、国土、环保、城建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建 设城市天气领先(?)系统,实现重点位置视频资源的实时 共享,利用智慧城市的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实时气象状况的 观测、预警。 2. 在智慧咸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搭建咸阳智慧气象精细化 预报平台。实现精细化到乡镇、社区的气象信息发布。 3. 利用智慧咸阳信息发布系统,

6、搭建灾害天气预警及气象信息 发布平台。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实现气象信息及灾害天气预 警信息的一键式快速发布。 4. 智慧气象网上办公及与气象惠农服务等行业应用服务平台。 5. 实现咸阳气象 12345 便民服务热线与 40062121 热线的服务转 接。 第二章 项目规划 一、规划原则 1.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业务需求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吸引各类部门参与智慧气 象信息化建设,促进技术和产业结合、产品和服务结合、产业和应用 结合,增强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 2. 与咸阳市政府智慧咸阳合力建设 实现政府主抓,合力共建,将智慧咸阳纳入到 2015 年智慧咸阳 的整体规划中。 3. 服务于面向民生、

7、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保障方面,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了行业气象服务系统、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提高社会 服务工作效率,改善民生服务质量。 4. 科技先导、创新发展 信息办、气象局、第三方专业厂商联合开发,确立人才优势,实 现科技创新。 5. 互联互通、协作互动 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 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促进已有信息化项目和智慧气象项目互联互通、 数据开放、协作互动。深化智慧气象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依托信 息化服务,提高面对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气象应用及分析深 度。 二、架构规划 总体架构: 市气象局数据省局气象数据国家局气象数

8、据 智慧气象数据云平台(采集、整合) 智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分析平 台 智慧咸阳实时监控 智慧咸阳数据共享交互平台 智慧气象网上办公/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气象多媒体平台 智慧气象数据共享交互平台 智慧气象 GIS智慧气象公共信息发布应急联动平台行业分析应用 智慧咸阳各部门数据 气象业务系统架构: 技术架构: 数据架构: 信息获取发布架构: 三、功能规划 2.3.1气象数据云 建立咸阳气象数据云平台,与市气象数据系统对接,获取全市气 象数据,与省气象云平台及国家气象局服务平台对接,获取咸阳市 相关数据,实现气象数据的自动、及时获取。同时整合市气象台站、 省气象局、国家气象局相关数据,实现数据接

9、口对接,对相关数据 进行比对和统一。 咸阳气象云数据包括观测站、卫星、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数据, 包括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太阳辐射、酸雨、空气能 见度等 30 余种要素;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通 过国际交换获取的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数据。各地气象站将地面常 规观测的温、压、湿、风等气象信息,高空探测网也将对流层与平 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过来,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 料,它们被电传到气象云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原材 料”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 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 冻土、结冻等。

10、高空气象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 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 气象数据云为最基础的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气候可行性论证、 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资源开发 都提供了不断创新和完善的重要支撑。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中基础 信息资料匮乏局面。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必须通过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推进与水文、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统计、测绘等部门的 资料交换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各部门交换共享的资料通过采集 系统及时进入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统一开发具有存储、管理、检索、

11、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 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的多层次结构的公共气象服务 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信息、气象监测和 预报预测预警信息、气象灾情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 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典型个例信息、服务产品质量信息、用户 反馈信息、效益评估信息。该数据库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气 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2.3.2 精细化预报预警分析 实现精细化预报,实现预报分析时间上的及时性、地域上的精准 性,实现高精度临近预报和分析。建立精细化预报和气象分析模型, 实现临近预报,并根据地域分布结合实时监控平台(与智慧咸阳对 接)和社区自动站实现时间和区

12、域上的精细化预报。 同时,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气候的特征和 变化规律,最终能够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 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 组,预报未来天气,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它已逐渐成为 天气预报的基础。天气预报系统通过分析天气图,运用一些气象学 理论和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模型,再结合天气、气候特征对天 气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 24 小时内是否会有 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具体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 防灾减灾也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气象预警显得尤为重 要。气象预警的确定,需要非常复杂的

13、气象数据分析,再综合地形、 地貌等数据,以及预报模型结合经验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 旨在提高气象灾害的快速预警及响应能力,为政府部门的应急指挥 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灾害预警支持自动站、雷达、云图、数值 预报模式产品、WS 报、 台风、预警信息、降雪、水位、地质灾害 等多种气象实况和历史数据的综合显示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暴雨、 台风、暴雪、雾、低温、高温等灾害天气能够进行实时监 测与及时 警示,辅助业务人员进行网络化预报及服务产品的快速制作与发布, 并能为重大灾害事故提供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服务。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 标准;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

14、性、灾害损失程度 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评价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 础数据库;编制以 GIS 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如编制 反映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地区差异性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编制反映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风险-时 间变化图,编制反映气象灾害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 风险综合图;制定减轻气象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如制定规 避、降低气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制定保护或转移气象灾害风 险影响人群的对策与措施,制定采取转移风险、风险共担等 (如政策保险)措施化解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评估业务,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 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

15、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的预测 性估测,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时跟踪评 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 的适时性评估,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及时了解灾情和组织防 灾减灾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后终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 害结束后对灾情的总结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强 度、灾害活动时间与地点、致灾因子、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 量、经济损失和防灾减灾措施等。 加强干旱、台风、暴雨、高温、大风、雪灾、冰雹、沙尘暴、 大雾、低温冷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分析服务; 加强洪涝、山洪、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 火灾、荒漠化等次生和衍生灾害以及磁暴

16、、太阳耀斑等空间天 气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上述灾害发生前,及时提供灾害监测 预报预警、预评估、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等信息; 灾害发生过程中,提供滚动监测预报预警、跟踪评估等信息; 灾害发生后,提供灾害过程总结、历史比较分析和灾害总体评 估等信息;针对外地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提供面向我市的借 鉴服务材料。 开展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和预估,集成气候变化对敏感经济社 会领域和区域影响评估成果,着力加强我市气候变化适应和减 缓对策综合分析,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布局、农业生产、 煤电油气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能源政策调整的影响,为 政府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我市对气候变化 的适应能力和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建设市级气候变化数据集,包括现有台站气候观测资料的均 一化处理和长序列气候资料的构建;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事实的 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的 影响评估,开展区域人口、经济、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 等气候承载力分析,提出调整经济生产布局和优化功能分区的 适应与应对措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产品; 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