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933558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北京)石油地质学复习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石油: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 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 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 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 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 3. .组分组成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 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 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4.石油的比重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 4纯水 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 d420 表示。 5.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

2、生延缓时间 不足 10-7 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6.天然气:天然气:广义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 气。 7.7.气顶气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 的天然气。 8.8.气藏气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 藏。 9.9.凝析气(凝析油):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 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 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 10.10.固态气水合物: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 下由天然气分子和

3、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11.煤型气: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 成的天然气。 12.12.煤成气: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13.煤层气: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14.油田水: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即油层水。 15.15.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 含量,以水加热至 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 量来表示,单位 ml/l、g/l 或 ppm。 1616储集层储集层: :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 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

4、717孔隙度: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 体积的比值。 1818效孔隙度效孔隙度: :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 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19.19.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 :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 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20.20.有效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 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21.21.相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 :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 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 对渗透率。 22.22.孔隙结构孔隙结构: : 指岩

5、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 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23.23.流体饱和度流体饱和度: :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 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24.24.砂岩体砂岩体: : 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 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 的沉积岩体。 25.25.盖层盖层: :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 岩层。 26.26.排替压力:排替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 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 27.27.油气圈闭油气圈闭: :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 其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

6、藏闭圈。 28.28.油气藏: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 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 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29.29.构造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 :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 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 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30.30.背斜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 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 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 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31.31.断层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

7、):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 气藏。 32.32.裂缝性背斜圈闭: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 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 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 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 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 藏。 33.33.刺穿圈闭: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 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 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 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 34.34.地层圈闭(油气

8、藏):地层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 生变化或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形成的圈闭,在其中 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35.35.不整合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连续发生中断, 由不整合面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 则称为不整合油气藏。 36.36.岩性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 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37.37.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 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 的低势区称为

9、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 为水动力油气藏。 38.38.闭合闭合( (高高) )度: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 最大高度。 39.39.油气藏高度: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40.40.流体势: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 41.41.沉积有机质: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 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42.42.干酪根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 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43.43.生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 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

10、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 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 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 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 度。) 44.44.生油窗: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 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45.45.烃源岩: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 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 源岩。 46.46.有机碳:有机碳: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 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百分含量 表示。 4

11、7.47.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成熟度:指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 度。 48.48.氯仿沥青氯仿沥青“A”“A”:岩石中可提取的有机质含量。 49.CPI49.CPI 值值: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 50.TTI50.TTI 法(值)法(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控制, 因此,依据时间和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方法 称为 TTI 法(值)。51.51.油气运移: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 力的驱使 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52.52.油气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 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 源

12、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53.53.油气二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 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 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的再次运移。 54.54.异常(高)地层压力异常(高)地层压力: :地层中孔隙流体由于各种原因, 使得流体压力偏离静水压力,这种地层压力称为异常地 层压力。 55.55.排烃效率排烃效率: : 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 分比。 56.56.生油(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生油(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 生油层中只有与储集 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段厚度就 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

13、度。 57.57.油气聚集:油气聚集: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 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 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58.58.成烃坳陷成烃坳陷: :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 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 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58.58.(有利)生储盖组合:(有利)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 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 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 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 确保油气不

14、致于散失。 59.59.有效圈闭有效圈闭: : 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 保存维油气的圈闭。 60.60.临界温度临界温度: :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 界温度。 61.61.临界压力临界压力: :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 低压力。 62.62.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 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63.63.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 :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 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 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6464一级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 形成的构

15、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65.65.二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 和杂乱无章,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 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 级构造。 66.66.三级构造: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 的构造。 67.67.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 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 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68.68.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 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69.69.油气田:

16、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 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70.70.地温梯度: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 20130m)之下,地 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 100m 所 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71.71.地层压力地层压力: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72.72.均均化温度:化温度:在常温常压下见到的包裹体往往含气相 与液相两种流体,在冷热台上升温加热,在显微镜下可 见两相转化为单相流体,这时纪录的温度即为均一温度。二、简答二、简答 1.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 84.5%;氢含量为:1114%, 平均 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 9599%,平均为 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 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 0.5%;硫:小 于 1%,平均 0.65%;氮:小于 0.1%。 2.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简述石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