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07580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5.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学精品教学课件》口腔颌面部感染(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颌面部感染,温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金伟云,本章重点,1、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2、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颌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概念 4、颌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 5、放射性颌骨骨坏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6、切开引流指征及切开部位,第一节,概 述,概念,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因致病微生物入侵引 起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局部乃至全身的 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1 口腔、鼻腔、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种细菌,这些部位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 2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3 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

2、感染可经此途径迅述扩散和蔓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4 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感染可循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5 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也是细菌常驻的部位,又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引起局部感染。,危险三角,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一 旦发生感染,可循此途径引起海绵窦血栓性 静脉炎、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故 称鼻唇区为“危险三角” 。,面部危险三角区静脉 颌面部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其次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偶见厌氧菌所致的腐败坏死性感染。 还可见到特异性感染

3、,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 与颌面部腔窦相通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病史 症状 炎症的典型体征 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穿刺、超声波和影像学检查 定性检查: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扶正祛邪,消灭病原菌,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辅以局部治疗。脓肿形成时应予切开引流,还应将病灶牙、死骨或异物清除。,第二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概念,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常见于18-25岁的青年,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1 人

4、类进化的原因。 2 阻生的或正在萌出的第三磨牙牙冠被牙龈部 分或全部覆盖,构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 进人盲袋后不易清除。,诱因是全身抵抗力下降,工作疲劳 睡眠不足 月经期 分娩后 某些伤病,盲袋形成,临床表现,炎症早期时,仅感磨牙后区不适,偶有轻微疼痛,患者无全身症状。炎症加重时,局部有自发性跳痛,放射至耳颞区。炎症波及咀嚼肌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剧,口腔清洁差而有口臭。此时有全身不适,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便秘等症状。,龈辩及冠周组织肿胀,并发症,冠周炎在磨牙后区形成骨膜下脓肿,可向颌周间隙蔓延。,感染扩散途径,1 感染向前方,顺外斜线在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处形成脓

5、肿,穿破而形成瘘,易误诊为第一磨牙根尖感染或牙周病变。2 感染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向外前方扩散形成颊部脓肿,破溃后可在面颊部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感染扩散途径,3 感染循下颌支外侧面向后,可形成咬肌间隙脓肿或边缘性骨髓炎。4 感染沿下颌支内侧往后,可形成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或扁桃体周围脓肿。5 感染向下颌体内侧扩散,可形成下颌下间隙脓肿及口底蜂窝织炎。,冠周炎颊皮瘘,诊断,病史 临床表现口腔检查X线片,鉴别诊断,第一磨牙的感染磨牙后区癌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期治疗, 消炎、镇痛、建立引流及对症处理为主: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下颌第三磨牙冠周龈瓣楔形切除术,慢性期治疗,应以去除病因为主,可消

6、除盲袋或拔 牙。,第三节,颌面部间隙感染,概念,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 称。,病因,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间隙感染的病原菌,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混合性细菌感染 厌氧菌,临床表现,急性炎症过程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以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诊断,病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 穿刺抽脓,临床表现特点,炎症反应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胞计数升高、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腐败坏死性感染:脓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败坏死性恶臭。,化

7、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特点,牙源性感染:剧烈 腺源性感染:较缓 成年人症状:较轻 婴幼儿:极为严重,治疗原则,感染的病因 炎症的时期 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 抗生素:常用联合治疗(青霉素常用)。 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可加用甲硝唑类药。,局部治疗,炎症早期:外敷药物、针灸、封闭和理疗,有消炎、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 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的目的,使脓液、坏死感染物迅速排出,减少毒素吸收。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止向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

8、避免严重并发症。 防止边缘性骨髓炎。,切开引流的指征,、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一4天,腺源性感染5一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 、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切开引流的指征,、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切开引流术的要点,应有利于引流通畅,不影响面容,避开重要解剖结构。 切口部位应在脓肿低位,尽可能在口内引流;。 手术操作应准确、快速、轻柔,忌挤压。 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切开浅层脓肿用橡皮条引流,深部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引流,预防复发,急性炎症消退后,

9、应及时拔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一、眶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的解剖感染的来源:感染多来自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较少来自鼻侧及上唇底部的化脓感染。,眶下间隙感染,临床表现, 眶下区红肿热痛睁眼困难、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二、咬肌间隙感染,咬肌间隙解剖结构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也可见于下颌磨牙的根尖感染和下颌骨骨髓炎。,临床表现,下颌角区红肿,压痛。,HAVE A REST,三、翼下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解剖结构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 医源性感染、邻近间隙感染扩散。,翼下颌间隙的解剖位置,临床表现,牙源性感染所致:张口受限,吞咽不适,疼痛逐渐加剧,面部无肿胀,张

10、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医源性感染所致:进行性张口受限,伴微痛,病情发展则与牙源性表现相同。,四、下颌下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解剖结构 感染来源:成人感染常来自下颌磨牙根尖感染和第三磨牙冠周炎,婴幼儿常继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临床表现,牙源性感染:下颌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充血、发红,有时发亮,有凹陷性水肿和压痛,早期即有脓肿形成,可扪及波动感; 腺源性感染:初为炎性浸润的硬结,逐渐长大,穿破淋巴结被膜后,呈弥散性蜂窝织炎,症状同牙源性感染,但晚期才形成脓肿。,下颌下间隙感染,五、口底蜂窝织炎,口底蜂窝织炎是口底弥散性多间隙感染,包括双侧下颌下、双侧舌下和颏下间隙在内的5个间隙感染,否则称为多间隙

11、感染。感染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或凝固坏死性感染。,感染来源,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周炎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 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多间隙感染扩散。 扁桃体炎、口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扩散。,临床表现,化脓性感染的患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肿胀范围广泛,影响语言、咀嚼和吞咽。 口底组织早期较硬,压痛明显,逐渐变软则可扪及波动感,双侧上颈部皮肤肿胀,下颌下缘消失变粗呈牛颈状。,临床表现,腐败坏死性感染的患者:全身中毒严重,体温不一定高,患者神志淡漠,脉搏快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呈中毒性休克状态。,口底多间隙感染,治疗,防治窒息 防治中毒性休克 气管切

12、开术大剂量抗生素、适量应用激素、输 血局部切开引流,第四节,颌骨骨髓炎,概念,颌骨骨髓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祖国医学称为“骨槽风”或“穿腮”。,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 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循环感染,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 其他化脓菌 常见为混合性感染。,分类,中央性骨髓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边缘性骨髓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急性期(病变的性质)慢性期局限型(炎症的范围)弥散型,临床表现,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多由根尖感染发展而来,上颌骨较下颌骨多见,一般称为牙槽脓肿。 患

13、牙剧烈疼痛,为持续性,并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痛,可有全身症状 下唇麻木 一般在3周以后X线片方显示骨质广泛破坏。 严重者伴发颌周多间隙感染,颌面部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病灶牙,急性期及时合理的治疗。 化脓病变在颌骨内缓慢进行而进人慢性期。,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支外侧,由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引起颌周间隙感染而来。 X线片可见颌骨表面葱皮样钙化影。临床可在下颌角区或腮腺咬肌区出现炎性浸润硬块、压痛、凹陷性水肿,并有张口受限。,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与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的鉴别诊断,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感染来源以龋病、牙周膜炎、根尖周炎为主

14、2、感染途径是先破坏骨密质,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病变可累及松质骨与密质骨 3、临床表现可以是局限的,但以弥漫型较多 4、骨髓炎累及的牙多数松动,牙周有明显的炎症 5、病变多在颌骨体,也可波及下颌支 6、慢性期线所见病变明显,可以有大块死骨形成,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或伴有病理性骨折,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感染来源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2、感染途径是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主要破坏骨密质,很少破坏松质骨 3、临床表现多为局限的,弥漫型较少 4、骨髓炎的病原牙多无明显炎症或松动 5、病变多发生在下颌角及下颌支,很少波及颌骨体 6、慢性期线所见系皮质骨疏松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或有小块死骨,与

15、周围骨质无明显分界,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局部检查X线片,颌骨骨髓炎的X线片表现,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早期无变化, 2-4周后可见骨质疏松密度减低区, 2-3个月后,显示骨破坏局限有死骨形成或病理性骨折;边缘性颌骨骨髓炎X线片早期变化不明显, 晚期下颌支后前位片可见骨皮质不光滑,有小片死骨形成,或骨质增生。,治疗,急性期:全身应用抗生素 局部切开引流或拔除松动牙弥散性患者表现衰竭、全身中毒严重、贫血者,除一般支持疗法外,还应小量多次输血,增强其全身抵抗力。,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和3岁以内的幼儿,近年来较少见。感染主要是血源性、创伤性和接触性的非牙源性化脓性感染。,临床

16、表现,急性期发病急,先有全身毒血症或败血症体征。 慢性期乃局部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遗留经久不愈的瘘管。若恒牙胚和颌骨受破坏,可影响发育,出现牙颌畸形。,诊断,病史 临床表现 局部检查,治疗,急性期应以全身抗感染和支持疗法为主 。慢性期一般治疗偏向保守,应注意冲洗瘘道,保持引流通畅。,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是放射、损伤和感染的总和。,病因,放射线治疗癌肿时,颌骨同时受到照射,颌骨内的血管逐渐发生无菌性的血管内膜炎。,“三低”特征,目前认为大剂量射线照射造成颌骨自发性坏死,被照射的骨组织出现“三低”特征,即低细胞、低血管、低氧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