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5896276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季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中国育儿网http:/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2,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3,临床表现: 1、单纯型流感: 急性起病,体温3940,伴畏寒、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卡它症状轻微,可有流涕、鼻塞、干咳等。查体:急性病容,咽

2、部充血红肿,无分泌物,肺部可及干性啰音。,4,2、肺炎型流感: 较少见,多发生于老人、小孩、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原因:原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混合细菌病毒肺炎。表现: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紫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 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5,3、中毒性流感: 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瞻望、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 4、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6,并发症 1、呼吸系统: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支气管炎、肺炎 。

3、 2、Reye综合症: Reye综合症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年龄为1216岁,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肝大,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 3、其它: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7,儿童流行性感冒,症状 1、学龄儿童与青春期儿童:表现出与成人相似的典型感冒,发作甚快。 2、会有发烧(39-40)肌肉酸痛、畏寒、头痛、脸部潮红、身体不适、流鼻水、咳嗽、结膜炎。 3、B型感冒:则以眼及鼻部的症状较明显,而全身症状较不明显。 4、无并发症时白血球多为正常值。 5、较小的孩子,临床变化较大。 6、通常有明显的发烧,中度的鼻炎,有水样鼻涕,有时会有发烧性抽

4、搐、腹泻、中耳炎、皮疹等。 7、可以引起喉头、气管、支气管炎,细小支气管炎、肺炎等。,8,防治对策,1.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2.卧床休息,补充适当水份。 3.须戴口罩、隔离、避免传染。 4.如有续发细菌感染,则适当依医嘱抗生素使用。 5.做好预防接种工作。,9,二、水痘,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经空气及病人用具传播,传染性强。 潜伏期:717天。 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偶可出现前驱疹。,10,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

5、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痂痕; 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痂痕;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11,防治对策,及时隔离患者7-10天至全部干涸结痂为止。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有条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

6、。流行季节前注射水痘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水痘的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症状较轻的多采用对症治疗,高热、瘙痒明显的,则采取退热措施,适量应用抗组胺药物或镇静剂,以保证孩子睡眠,防止过度抓挠,损伤皮肤,继发感染,水疱破溃局部可以涂龙胆紫。如水疱破溃有黄色痂皮,则表示已继发感染,须加用抗生素。患儿必须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12,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即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

7、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13,腮腺炎是由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期内接触到易感着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14,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发病急,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

8、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15,防治对策,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家庭居室要经常打开门窗换气,幼儿园采用紫外线照射。对患儿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患儿宜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板蓝根冲剂,或中药汤剂都不错。,16,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病情来势凶猛,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7,潜伏期一般110天,短者仅为数小时,多为23天。患者应隔

9、离至症状消失3日,或自发病后一周。 本病的传播可经过呼吸道,通过咳嗽、喷嚏,经飞沫直接由空气传递。6个月以内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所以很少发病。成人则在多次流行中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抗体,所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本病多发于冬春季11-5月,3-4月为高峰。,18,感染后的潜伏时间平均为2-3天,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期,感觉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进而进入败血症期,此时突然高热寒战,体温达39-40,约70-90%的病人有皮肤粘膜的瘀点或瘀斑,大小不等,直径在1-2毫米至1-2厘米间,颜色由鲜红色、紫红色可转为紫黑色,呈坏死或大疱,瘀点可融合成斑。脑膜炎期与败血症期同

10、时出现,除高热外,可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因神经根受累而出现颈项发硬,重者神志不清,抽搐,经积极治疗后,体温下降,一般1-3周内痊愈。少数病人出现暴发型,病势凶险,治疗不及时则24小时内会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9,防治对策,本病的预防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流行时儿童不去流脑病人家,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为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可用A群菌苗,保护率较高,也可用复方磺胺甲晤唑进行预防。,20,五、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421日,平均18日。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出现先面部后颈部、再躯干四肢淡红色斑丘疹,伴有耳后、

11、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日。,2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的主要传染源是风疹病人,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人与人之间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染。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通过污染的奶瓶、衣被、尿布等在婴儿室中传播。儿童和成人在接触了病人后被感染称为获得性风疹。胎儿在母体感染风疹称为先天性风疹。风疹的易感者多为5岁以上的儿童,得过风疹的人能够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2,风疹的潜伏期一般是2周左右,有的可超过3周。发病后的主要表现是低热、头痛、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的症状。成年人风疹早期症状比较明显,持续可到6天。发热12天后,

12、面、颈部首先进入出疹期。皮疹很快蔓延到全身,一般掌心、足底不出疹。背部皮疹密集,类似猩红热。面部出疹是风疹的特征之一。皮疹一般持续3天后消退,有人称之为“三日麻疹”。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完全恢复正常则常需数周以后。,23,防治对策,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24,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

13、。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於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25,临床特征: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

14、、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26,27,28,29,防治对策,预防: 1. 保持空气流通。 2.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30,5.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 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8. 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31,治疗: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糜烂进食困难时给予易消化的流食

15、。 4、局部涂金霉素鱼肝油减轻疼痛。 5、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32,预防幼儿春季传染病的几点建议,1、强化对传染病认识,增强保健意识。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不要过早地脱去冬衣,否则容易患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出现身体不适,如发烧、咳嗽、出疹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及时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等自动免疫制剂的接种、注射,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肝、甲肝、脊髓灰质炎、乙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疫苗或菌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33,3、

1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掩住口鼻,勤用流动水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熟砧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 4、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被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出门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流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影剧院等。,34,5、注意锻炼身体,避免过度疲劳;要合理安排好作息,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6、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的医院就医。 、定期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