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92436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课件(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节 链状带绦虫,简介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简 介,链状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pork tapeworm )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 本虫感染可致囊尾蚴病(囊虫病)和猪带绦虫病,在我国有27个省(市、区)有本虫存在。,一、形态,1.成虫,乳白色。 扁平,带状。 分节,成虫的结构,头节:,颈部:,链体,孕节:,成节:,幼节:,圆球形,有四个吸盘、1个顶突及25-50个小钩(故又称有钩绦虫),窄而短,有生发功能,又称生长节,未成熟节片,内部生殖器官未成熟,成熟节片,内部生殖器官已成熟,子宫的每侧分支数为7-13支 充满虫卵,sucker,Hooks,rostell

2、um,1.1 头节(scolex),肉眼观:圆球形,直径1mm左右。 镜下观:有四个吸盘、一个顶突及2550个小钩。,头节电镜图,1.2 颈部(neck),外观看窄而短。 具有再生能力。,1.3 幼节 (immature proglottid),节片短而宽 内部生殖器官尚未成熟。,1.4 成 节 (Mature proglottid),成节近方形。 每一成节内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约150200个。 卵巢分左中右三叶,中叶小。,1.5 孕节 (Gravid proglottid),子宫的每侧分支约713支。 每一孕节中约含4万个虫卵。,2. 带绦虫卵 (Taenia Egg),由于猪带绦

3、虫和牛带绦虫的虫卵形态很相似,统称为带绦虫卵。误食猪带绦虫卵可致囊虫病。,形态特点,带绦虫卵的形态特点,1)外形:球形或近似球形。 2)平均大小:直径37m。 3)颜色:棕黄色。 4)卵壳:很薄,自孕节散出时,多已脱落。壳内为较厚的胚膜,具有放射状条纹。 5)卵内含物:球形的六钩蚴。,虫卵电镜,猪带绦虫卵电镜图,3. 猪囊尾蚴 (Cysticercus cellulosae),俗称囊虫,外观似“石榴籽”。 可寄生于:1)猪,称为“米心猪”,见于猪的肌肉、心脏、肝脏。2)人,称为囊虫病人,可见于皮下、肌肉、脑和眼。 人误食囊虫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米猪肉,心肌中的囊尾蚴,猪肝中的囊尾蚴,猪囊尾蚴

4、,为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 囊内白色点状物为蜷缩在内的头节。头节结构与成虫相同。,蜷缩在内的头节,猪囊尾蚴,在小肠受胆汁刺激翻出头节,二、生活史,生活史示意图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 生活史要点,生活史图,囊虫病的感染方式,猪带绦虫病,囊虫病,粪便中,肛周,肠腔内,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自体内感染,囊虫,成虫,孕节,虫卵,生活史要点,吃幼虫(囊尾蚴)长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导致猪带绦虫病,人为终宿主,猪为中间宿主。 吃虫卵,长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皮下、肌肉、脑、眼等组织内,导致囊虫病,人为中间宿主。,2. 特点,(1)感染期:虫卵、猪囊尾蚴,(2)感染途径和方式:,猪带绦虫病感染途

5、径:经口食入猪囊 尾蚴,猪囊虫病感染途径:食入虫卵或孕节 方式:,自体内重复感染,自体外重复感染,异体感染,(3)宿主关系,中间宿主猪、人,终宿主 人(唯一的),(4)寄生部位,成虫人的小肠上段,囊尾蚴猪体内运动较多的肌肉 内 人体内皮下、脑、眼等部位,三、致病,成虫致病猪带绦虫病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所致。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粪便中发现节片是常见的求医原因。 2.幼虫致病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根据寄生部位,分四个类型皮下型、肌肉型、脑型、眼型。,(1) 皮下型,囊尾蚴在皮下形成结节,以躯干和头部多见。无痛无痒。 触诊五要点: 1)黄豆至花生米大小; 2)活动度好; 3)硬度似软骨; 4)无压痛

6、; 5)有波动感。,(2)肌肉型,多无症状。可有肌肉痉挛或酸胀感。 严重者可出现假性肌肥大。,皮肌型囊虫病,皮下的囊尾蚴,舌肌内的囊尾蚴,(3) 脑型,主要症状有: 癫痫; 颅内压增高; 精神症状。,(4) 眼型,深部玻璃体和视网膜下最常见。 患者视力下降,可感虫体蠕动,重者可致盲。,猪囊尾蚴寄生于眼球,四、诊断,1. 猪带绦虫病诊断:粪便检查(1)查虫卵:方法很多,但很少用。 (2)孕节:常用玻片挤压法。 (3)试验性驱虫:可以确定虫种和考核疗效。2. 囊尾蚴病的诊断 (1)皮下型:手术摘除皮下结节后做病理。 (2)肌肉型:多采用免疫学检查。 (3)眼型:眼底镜检查。 (4)脑型:X线、CT

7、、B超、MRI等。,五、流行与防治,1、分布 2、主要流行因素 3、防治原则,1、分布,世界上散在分布。 国内有29个省区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和云南等六个省 。 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职业等有关。,2、流行因素,(1)猪的饲养方法不当 ; (2)人有生吃、半生吃猪肉的习惯; (3)切生、熟食的刀板不分。,3、防治原则,驱成虫。控制传染源的主要措施。,(1)驱:,(2)检:,加强肉类检查。实行定点屠宰、定点检疫。,(3)管:,加强粪便管理。不要让猪吃到人的粪便,防 止粪便污染瓜果、蔬菜。,(4)治:,治疗囊虫病人和病猪。,驱虫方法,西药:灭绦灵。主要用于2岁以下儿童。

8、中药:槟榔和南瓜籽联合驱虫。 二药均可麻痹虫体。 服药后,为使虫体及早排出,应加服硫酸镁、并多喝水、多活动。 一般服药后5小时左右可排出完整虫体。驱虫后要检查头节,作为疗效考核依据。,囊尾蚴病的治疗,治疗方法:可采用手术或药物(吡喹酮、丙硫咪唑)。 治疗原则 A、皮下型和肌肉型药物治疗为首选。 B、脑型慎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颅压。 C、眼型禁用药物治疗,应早期手术。 D、各型病人最好住院治疗。,疟 原 虫,(plasmodium),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 1999),发病人数 35亿/年死亡人数 110270万/年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 100万/年,2000年4月26 星期三国际新闻 C

9、2,解放前我国75%的县有疟疾流行,3000万病人/年,30万死亡/年;至1989年降至13万,目前仍有15个省、区近3亿人受威胁。 云南思茅县1925年10万人,1950年仅剩1000人。 解放军进军西南时,有的连队因疟疾减员8090%。 修建滇缅铁路时,有的路段因疟疾暴发,50%民工死亡。,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Plasmodium vivax( 间日疟原虫) P.malariae (三日疟原虫)P.ovale (卵形疟原虫) P.falciparum (恶性疟原虫),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类有120余种。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

10、于人红细胞内,引起疟疾。,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3000多年前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的象形文字。 2000多年前素问疟论及刺疟篇有对疟疾的病因、症候及针灸治疗的记载。对疟疾病原我国隋代诸病原候论提出由感染山峦瘴气引起,其后国内外的一些医生学者也都认为是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引起,因此称“瘴气”、“沼泽热”等。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 现疟原虫。,Marchiafava 、Celli与Golgi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 Golgi 还观察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 。 1884年Gerhardt证明疟疾经输血传播。 1892年M

11、archiafava等发现恶性疟原虫。 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 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红外期裂殖体,exo-erythrocytic schizont in liver.,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薄血膜姬氏染色, 疟原虫核染成红色,胞质为蓝色,代谢产物疟色素为棕黄色,胞质纤细呈环状,

12、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为环状体。红细胞正常大小。,间日疟原虫环状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细胞核,细胞质,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环状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的伪足。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状的疟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薛氏点,疟色素,大滋养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3、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早期裂

13、殖体:,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有薛氏点。,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疟色素,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4、配子体: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胞,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核一个。,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 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雌配子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

14、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为例),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雌按蚊吸血,经皮肤,裂殖体(裂殖子),裂体增殖(肝细胞内发育),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雌、雄配子体,红细胞内发育,蚊吸血,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卵囊),子孢子,蚊体期发育,蚊胃壁上的疟原虫卵囊,蚊唾腺内的子孢子,生活史特点:,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及雌性按蚊人为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雌性按蚊为终末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2、人体内的发育分:红外期的发育红内期的发育,3、感染时期:子孢子,4、感

15、染方式:1)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 子孢子经皮肤感染。2)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5、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及迟发型子孢子,故患者有复发现象;而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只有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6、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1、潜伏期: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与种、株的特异性,感染方式与数量、机体免疫力及是否服用抗疟药有关) 恶性疟:7-27天 间日疟:11-25天,6-12月 三日疟:18-35天,2、发作: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所引起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及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称疟疾发作。 典型间日疟、卵形疟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36-48小时发作一次。,冷: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 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